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微课发展策略研究

2016-03-06 16:09彭才望赵素波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评价

彭才望,赵素波

(1.湖南农业大学 工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 国际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微课发展策略研究

彭才望1,赵素波2

(1.湖南农业大学 工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 国际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理念的出现,高校微课教学进一步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在众多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进。分析微课教学现状,总结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融合“互联网+”理念,从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机制、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等方面,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微课教育教学改革策略,从而为高校教学应用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互联网+”;高校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53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与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2012年11月,自易观国际CEO于扬先生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以后[1],传统的各行各业开始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发达的信息通信技术,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而在高校教育方面,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成为当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方式革新的突破口之一。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形式,主要由网络媒体播放。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丰富多样、分解与重构“碎片”知识,实现所教学的知识结构个性化[2,3]。微课的发展,需要基于互联网高深度的信息化技术。因此,本文分析目前高校微课教学应用现状,从“互联网+”的角度探讨并研究高校微课的发展策略,为“互联网+”时代微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一、我国高校微课教学应用现状

(一)微课定义和特点

微课,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5~10分钟的微型课程,以视频作为主要的载体,精心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将知识“碎片化”的一种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微课的具体特点主要包括:(1)精简而重点突出,5~10分钟的微课视频录制,时间短,易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2)形式丰富多样,微课作为一种网络资源,表现形式多样;(3)制作和使用简单方便,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制作简单,操作便捷,而且便于随时自主学习[4]。

(二)微课的教学应用现状

1.微课侧重于参赛与形式化。一些微课大赛、高校微课比赛衍生出高校微课风或微课热,这些比赛催生出一些高水平的微课作品。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出于比赛的需要而制作微课并运用于教学比赛,忽视了微课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微课表现形式以及微课制作过程存在的问题,这些无形中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5]。偏重于微课形式,一些教师忽视课程本身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现状,跟风采用微课教学,简单知识复杂化,孤立而脱离实际,缺乏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需要。因为,微课本身是一种自主学习过程。

现今,微课一定程度上是政策驱动而发展,高校的教师接触最多的微课应用场景莫过于举办的各种微课大赛。正因为举办的各种微课比赛,也使得微课内容得到了迅速的补充提高,不断产生优秀的微课作品。但是,这些获得奖励的微课作品在应用到实际一线教学中,缺乏应用平台,无法真实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一些高校教师,渴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改善自己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或效果,但是,因为一些利益的牵绊,微课教学应用现状主要倾向于微课的培训或微课的比赛方面。因此,微课主要表现在一些微课竞赛,常态化教学因为缺乏应用平台和足够的资源难以实现。

2.微课教学过于工具化。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微课教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教学模式,但依赖于微课教学,甚至将微课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学生面对的仅仅是微课视频播放,将大大降低师生之间的亲切度。这也是目前一些热衷于微课教学的老师应该认真改变的现象之一:将微课当做教学过程的工具,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过于工具化的教学形式大大降低了高校教学的人文情怀,同时,因为缺少必要的沟通,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把握。

微课实现所需的硬件设备,如大屏幕投影和音响设备等已经普及高校教学用教室,因此和过去相比,教学设备与环境的支持促使微课的可实现难度大大降低。这些条件的具备,为高校教师制作微课并且应用于教学带来了便利。虽然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降低了高校教师的劳动强度,从信息化角度改变了教学方式,但从应用效果看有着其突出的教学问题: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很多高校老师简单地将微课看作是一件制作“微视频”的工作,把微课当做视频播放,或者当做自我放松的工具。事实上,微视频只是“微课程”或“微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微课程”或“微课”还需要有其他的“课程元素”。因此,微课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某个播放工具,而应从“课程教学开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3.微课教学质量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微课一定程度上是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发展衍生出来的教学过程,它不像其他传统的教学环节,具有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缺乏统一的标准,表现形式不一;目前,大多数优秀的微课作品来源于微课比赛,现实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微课系统的评价指标。因此,微课教学在理工科上面过于求全,忽视专业结构的区别,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微课是否真正为学生所接受,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方面需求以及不同课程的微课,也缺乏教学监督评价指标。

综合部分微课作品可以看出:首先,微课的评价体系主要偏向于对使用的视频资源和教学效果方面的评价;其次,微课评价指标来自于一些传统理论教学的专家和前辈,缺乏实践的判断;最后,微课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另外一种教学形式,微课缺乏在内涵、设计特征、设计环节、应用价值等方面的把握以及缺乏对微课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和发展等方面评判的指标。目前,微课主要借助计算机或可移动设备上的多种教学资源,依托网络平台,具有可移动性、个性化、普及性、片段化的特征。因此,对微课的评价需要包含自身特征和网络学习的特征。

二、“互联网+”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数字化现象的趋势比较明显,手机成为学生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数字校园向着智慧校园迈进,智能手机的应用频率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当今的网络时代,顺应信息化快速发展,“互联网+”出现,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而不是教材与书刊[6]。“互联网+”的出现,使教学的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和学习。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而且是信息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将日益发展成为高校师生教与学的主要阵地。微课的制作离不开当今发展的互联网工具和多媒体技术,微课教学也需要借助互联网的数据平台达到共享的目的,便于学生学习和交流。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将能充分利用师生身边的智能工具,提高师生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互联网+”微课的发展,也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也将得到转变,适应当今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三、“互联网+”微课的发展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微课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师生接受知识和学习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是,高校中使用的教与学相关理论仍然停留在过去,忽视教学中的不同情境和不同类型区别,不能适应当今现代教学需求。“互联网+”微课的发展,需要在新的教学理论下指导发展,教学过程避免固守陈旧的教学框架;另外,虽然微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教师所谓“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现象,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如果将微课普及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学科的区别。因此,在所设置的不同学科中需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制作对应的微课作品,方能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微课教学的实用性,否则,“互联网+”微课的发展将失去学科之间的平衡性。

微课内容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但“互联网+”时代下,课堂的信息化、数字化已经逐步成为高校课堂中的常态现象之一。因此,微课精心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内容、现实课堂、学习过程三者之间的融合。“互联网+”时代下的微课设计应该超越简单的内容传递功能,将重点落脚于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过程,在利用微课的微视频作为核心资源的时候,注重与传统现实课堂的融合,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7];另外,利用微课内容的模块化、碎片化特征,精心打造微课内容,从而将微课价值最大化。

(二)教师自身变革,适应“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将彻底改变高校教师的工作模式和教学所涉及的教学环节、过程。作为高校老师,需要在自身能力结构和专业知识方面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当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而微课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信息检索能力、数字化协作能力、信息技术与专业的整合能力等。“互联网+”微课基于信息化大背景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和专业内容知识方面进行交叉融合,教师方能面对实际教学问题,及时、精准的将微课情境化、网络化。另外,智能手机成为高校课堂中师生无法回避的工具,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利用智能手机进课堂,其实背后是“互联网+”进课堂,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工具,结合微课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和创新逻辑思维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形态,包括教师的能力结构与专业发展方式。为进一步适应“互联网+”时代,提高微课设计和教学水平,高校教师需要根据不同课程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方能适应“互联网+”的微课改革和信息化要求。另外,高校教师自身需要变革教学理念,学会从个体教学到群体协作努力设计、制作微课;学会转变教学主体,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不受制于时空的专业发展方式和现今先进的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手段为促使高校教师完成从传统教学到“互联网+”微课教学的转变提供了软硬件方面的可能。

(三)变革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微课发展

处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今的教育要求。“互联网+”微课在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一方面在改革微课本身质量的同时,也需要改革微课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评价机制和模式,才能符合创新教育理念。传统的经验主义评价模式显然难以客观适应当今的数字化教学,另一方面,“互联网+”微课的评价主体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教师,其开放性特征明显。因此,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重视评价后的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工具从传统的试卷、考试过渡到学生对信息化知识技能的领悟、测评学生的情感结构、个性特征和知识结构等将更有利于客观反应师生在微课教与学过程中展开的交流、共享、评价和技能培训等内容。评价内容由过去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并建立以综合素养为导向的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将使得评价变得更加客观和全面,师生的积极性也变得更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随时自主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多,高校微课的评价机制成为新时期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微课教学效果。高校教学机构在借鉴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的同时,应该注重微课体现的个性化教学和多元化特征,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互联网+”的微课评价机制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课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建立多元时效的反馈评价机制,为更好改进微课内容,提高微课水平奠定依据;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环节和过程,注重多方位的评价体系,不仅仅包括对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评价,还应该建立包含微课应用平台使用情况和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动态评价体系,以及微课教学过程的动态实时评价指标,以便及时调整微课教与学的策略,促进“互联网+”微课的水平提高[8]。

(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适应“互联网+”微课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可以凭借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工具平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和人际互动交流机会。高校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将是一个辅助者,穿针引线之人。借助“互联网+”微课的教学,教师不再是传统满堂灌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一个帮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学习、自主合作的组织者、促进者。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教学活动从“教”到“学”的转变,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有机融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又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索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微课教学让学生自主地从一个学习活动转向另一个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时空安排、教学内容编排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从内容设计转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改变传统的课堂注重讲解方式,实现通过微课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另外,“互联网+”微课教学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扮演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9]。因此,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获知能力作为微课教学的新重点。对于课程中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序衔接好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新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微课教学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教学基本单元,成为高校教师适应“互联网+”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载体,实现学习可以按需获得,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另外,“互联网+”理念下的微课教学方式将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学习与交流提供平台,也让学生有机会成为求知学习的主人。因此,将“互联网+”引进来,促进微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然而,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微课要取得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其一,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创造出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其二,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手段方式;其三,教师整合互联网资源和传统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设计,转变教学理念;其四,建立一套完善的“互联网+”微课教学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方能促使微课教学真正走向大学课程、走向教学和学习,促使教师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发展。

[ 1 ] 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2015-08-12.

[ 2 ] 包书茵.浅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微课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14-14.

[ 3 ] 彭才望,孙松林,周菊林.高校微课教学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4):28-30.

[ 4 ] 仲毅.“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传统教育与微课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12):13-15.

[ 5 ] 赵洁.从第二届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看微课建设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80-83.

[ 6 ] 王竹立.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 7 ] 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 8 ] 王琦,余胜泉.从学习元看微课评价的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2-25.

[ 9 ] 蔡新新.“互联网+”教育价值取向纲要[J].考试周刊,2015(60):160.

(编辑:杨建肖)

2016-10-31

湖南农业大学校教改项目(编号:B2015027)。

彭才望(1988-),男,湖南衡山人,讲师,研究方向:农用车辆机械轻量化研究。

G642.0

A

1008-6927(2016)06-0010-04

猜你喜欢
互联网+微课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