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新,陈红歌,许 君,宋安东
(河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绍骙实验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赵华新,陈红歌,许 君,宋安东
(河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为探索“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以本硕连读生物工程专业绍骙实验班为切入点,实施小班授课、突出因材施教,探索多种形式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着力实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快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及农业领域各应用学科的研究和开发输送优秀的骨干力量。绍骙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立足于省属院校条件的优秀拔尖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有益机制。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绍骙实验班;教学改革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54
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适应农林业创新、国际竞争和交流合作的战略需求,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以立足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提升、改造传统农林专业,培养一大批复合应用型人才;以面向农林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数以万计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三个类型的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我国高等农林教育质量的最为核心、最为迫切的任务,对于解决目前我国农林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作为第一农业大省最高农业学府的河南农业大学,积极进行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探索。自2010年以来,学校率先实施了培养卓越园艺师、卓越农艺师、卓越畜牧师、卓越农机师、卓越农经师的“卓越500计划”,将涉农专业在校学习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把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深度融合,培养了一批有志于国家农林事业发展、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在此教学改革基础上,河南农业大学一本招生的生物工程专业等4个专业被批准为首批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如何立足河南省情、农大校情科学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教学改革实践,对于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促进生物领域优秀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我们对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要求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尽管人们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描述各有所异,但对其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是指在各个领域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则是指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林领域科技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在农林领域的相关专业上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并带领该领域生产、技术等方面变革和发展,因而对农林科技具有引领作用。
不同于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关键要素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与农林拔尖创新人才相适应的厚基础、会思考、会解决问题,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全方位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投身激烈的农林科技竞争,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3,4]。
河南农业大学于2012年首届以一本分数线招收了生物工程绍骙实验班(本硕连读),实验班以我国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吴绍骙先生命名,旨在引导学生以吴绍骙先生为楷模,学农爱农、潜心钻研、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培养一批在农业领域能担当、会创新、有成就的优秀人才[5]。绍骙实验班的办学目标与我们承担的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高度契合,因此,我们以生物工程绍骙实验班为对象,根据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体系及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农林特色的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在绍骙实验班办学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集中优质办学资源,实行全员导师制、全程科研素质训练,坚持以学习能力锻炼为关键要素的培养过程,建立理、农结合、基础与应用并举、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合理的专业素质构成,全面提高学生竞争力。
根据这一办学思想,绍骙实验班学生用3年的时间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素质训练,奠定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的思维习惯。之后,在第四学年之初,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对他们学业成绩及科研训练成效进行资格审查,合格的学生转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推免生机制注册研究生)。本硕衔接使得他们能够尽早开展研究课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则直接延续本科阶段科研训练的项目,学生能够专心致志从事承担的项目,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才干,从而成长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胜任农业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与探索、应用及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优秀拔尖人才。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体现前沿性和创新性
基于绍骙实验班的目标定位,其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应使学生具有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有旺盛的求知欲、积极向上,不断朝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1.核心课程实验课单独开课、单独考试。核心课程学时充分,实验课单独开课、单独考试,如生物化学实验技术(40学时,2.5学分)、微生物学实验技术(40学时,2.5学分)、基因工程操作技术(32学时,2学分)等都独立开课,以强化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独立开课的实验课的考试包括实验的理论考试及操作考试,理论考试一般闭卷进行,包括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等,操作考试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微生物学实验技术通过学生抽签确定其考试的实验操作项目,生物化学实验课选定一个实验项目,通过现场实验结果的好坏评定实验操作成绩。最终由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部分成绩折算该实验课程的成绩。
2.聘请校外专家为绍骙实验班开设创新课程。学院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知名专家为绍骙实验班学生开设全学程的“分子生物学”、“生物过程工程”等创新课程。处在科学研究前沿阵地的专家们的课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生动形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深度地思考,开阔了学生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在本科阶段就能够近距离接触大家、走近大家,同学们被大专家坚忍不拔、执着追求的拚搏精神和人格魅力所感染,必将对学生的成长之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3.因材施教、创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绍骙实验班的小班(不超过30人)授课为创新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创新课堂的目的是使教学过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达到乐学、爱学、会学的境界。
学院十分重视绍骙实验班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要求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承担绍骙班的核心课程,并不断探索新的教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近年来,采用的创新性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先问卷式引出章节相关知识点,再讲解章节内容。②角色互换:先安排学生课下预习,课堂由学生上台讲授,然后学生、老师提问并讨论,最后老师点评总结。③采用分组知识竞答方式复习一段时间所学内容,记入平时成绩。④“微生物学”课程最后一章是“微生物的应用”,采用了专家讲座的方式,分别由各个应用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学术积累的教师主讲,如以“微生物与农业生产”、“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与能源开发”等为主题的讲授,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和信息,又引导学生关注目前研究热点问题。⑤采用实证法教学,即提出问题,安排学生课下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求证,再由学生讲述结果与发现,得出结论。如讲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可以安排课外兴趣小组,实验探讨“不同楼层高度微生物区系分布”、“农家户储粮中微生物检测及霉菌污染调查”等,由学生实证得到的结论使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更深入,也使得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⑥学期末让学生分组讨论所学知识,总结出知识重点与难点,然后安排两次教学时间让学生分别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⑦墙报展示:课程接近结束之时,要求每人完成一篇有关微生物知识的墙报,张贴于学院会议室,各班利用业余时间观看学习、互相交流。
通过以上创新性的课堂教法的探索,任课教师由平日的“讲师”变成了“导师”,使传统的“课堂”变为了“学堂”,变“单向”的知识传递为“双向”的教学互长,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融合,提高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绍骙班学生也均获得了理想的课程成绩。
(二)实施全程科研素质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绍骙实验班大一下学期末,在学生对导师、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后,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意愿的前提下,由学生选择科研素质训练导师(学院事先根据教师的学术资历和科研任务承担情况确定带绍骙班学生的导师名单),每名导师仅指导一名绍骙班学生。自大二起,学生全程跟随导师科研团队研读文献、参与研究工作、定期进行Seminar报告,大三进行科研素质训练中期考核,至转段前的最终科研训练考核,绍骙班学生应独立完成相当于本科毕业论文的科研工作量,成绩突出的应能撰写和发表研究论文。对于科研素质训练考评优秀的学生,学院给予奖励。
除了实施科研素质训练,学院还优先支持绍骙班学生承担校级、院级的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鼓励他们开展自主性、探索性试验,一半以上的绍骙班学生有自主性开展试验的经历,进一步浓郁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三)强化英语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
注重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每年暑假学院专门为绍骙班学生开设雅思英语培训班,提高其英语水平。我校自2013年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支持,该项目优先资助绍骙班学生,每年有3~5名绍骙班学生通过英语和学业成绩的公派资格审查,赴协议学校新西兰林肯大学进行课程学习或科研实训。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带动了学生对国外大学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营造了“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另外,学院每年均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国外留学人员为绍骙班学生做学术报告,增强他们英语交流能力,拓宽其学术视野,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流畅表达,为今后走上更高的学术领域打下基础。
以绍骙实验班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省属院校现有条件,河南农业大学最大程度地配置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实施了各项教学改革措施,探索了优秀拔尖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有益机制,同时,配合对绍骙实验班的人文关怀和管理督导,绍骙实验班班风积极向上,学生专业思想稳固、学风浓厚、学术目标远大,绍骙实验班的高起点、高素质的优势正在显现。目前,通过课程成绩审核和科研素质训练答辩,全班27名学生中25名已顺利转入硕士阶段深造,期望他们能够在研究生阶段的工作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进一步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校生物类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做出真正创新性的贡献。
[ 1 ] 施菊华,耿德雷.卓越农林计划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4):97-99.
[ 2 ] 张璐,陈雅君,闫永庆,等.农林院校卓越园林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14(1):25-28.
[ 3 ] 陈勤,谢继莘,开远忠,等.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570-1572.
[ 4 ] 解丽芳,林宏辉.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4,31(1):36-38.
[ 5 ] 胡选振,孙天华,吴建宇,等.农业基础学科与优势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6):1-5.
(编辑:杨建肖)
2016-09-26
2014年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编号:教高函[2014]7号);河南省教育厅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教高〔2015〕33号)。
赵华新(1972-),男,河南宁陵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生物类专业教学管理工作。
G642.0
A
1008-6927(2016)06-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