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

2016-03-06 14:14朱有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感培养现状

朱有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论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

朱有明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随着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提速,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在一定程度上让以道德为主体的人们出现了盲从。对于那些本来责任意识不够强的人来说,其因责任意识不强而出现的问题也更加明显。大学生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自然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并能够自觉地履行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负责,已成为高校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培养

一、大学生责任感的内涵

俄国著名的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对每一个有胜任能力的人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推脱和回避所应承担的责任。当然责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或平均分配的。在国家这个大家庭中,每个公民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此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责任和个人的角色是有一定联系的,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角色越重要,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责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以及扮演不同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通常来讲,一个具有明确的认知和理智行为注意力的责任主体必须对个人应该并且又可以做到的事情和自主选择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责任的对象很广泛,它包括社会责任、集体责任、职业责任、他人责任、家庭责任以及个人责任等。责任感是责任对象的自我意识和体验。[1]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感也包括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职业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以及个人责任感等。

二、当前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分析

1.社会责任感有所淡化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以及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道德世俗化,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所淡化,大致表现在重功利和名利而轻道义,重个人索取而轻社会奉献,重物质满足而轻精神境界提升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原因。当前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在经济成分、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多样化以及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大潮中,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整体背景看得不清,社会整体利益难以确定,他们对自身生活其中的这个社会的状况难以产生认同,因此,也就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第二,大学生个人因素。一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未充分考虑个人是否该遵章守纪、聆听老师的教诲等义务,却过多地考虑自己能享有哪些权利。[2]

2.职业责任感意识不强

麦可思研究院曾在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跳槽”的主动离职占到80%以上。北京市曾对近百家用人单位做过一项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3年内“跳槽”率高达70%。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源于毕业生应聘后感觉到所做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才选择跳槽。这种大学毕业生频繁毁约跳槽的现象,也很轻易地显示出当代大学生职业责任意识感不强的现状。[3]

3.他人责任感意识不强

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对待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以及朋友等对象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意识很淡,甚至有的学生压根就没有责任意识。如一些大学生 “花钱如流水”,不考虑父母挣的钱来之不易,不心疼父母的劳动;有些大学生在与老师见面时,目中无人,不打招呼;有些大学生在交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时不负责任,说分手就分手;有些大学生在同学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不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进行帮助等。这些现象表明了当前一些大学生对他人责任感意识不强的现实。

4.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

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它的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那些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意识的人会主动放弃个人利益来服从国家需要。[4]当前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明显趋向于个人利益,如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不愿意去偏远贫困地区就业;有些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期间一旦发现有其他更好的岗位时,就马上离开原工作岗位,屡次“跳槽”,给所在单位造成工作被动,毫无责任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生必须要有责任感意识,勇于担当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而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标就是要加强以“负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感教育,让他们能自觉主动地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责任和义务。在当前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下,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也要与时俱进,责任感的培养应该包括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自我责任感等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努力,高校教育者在教育方面也要积极引导。

(一)社会方面

1.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制度并严格实施

对国家来说,每个公民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应无条件的服从。鉴于我国实际情况,践行道德依靠个人自觉还是达不到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制度。要明确责任规定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5]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也需要社会责任制度作为保障,要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尽职尽责,当然也要考虑到与他们的实际利益相联系。当在其个体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绝大部分大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履行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在社会舆论氛围下营造良好的责任感

国家在缺乏责任的氛围中,很难实现经济繁荣、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不单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建设性内容。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离不开每个公民对自己的责任担当,社会环境氛围的优劣也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要努力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下受到熏陶,形成一种以社会为己任的责任感和能够发挥最大限度责任意识的氛围。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责任意识

在当前法治时代的社会,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能很好地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思维活跃,情绪变化较大,自控能力不强,往往缺乏理性思考,易于意气行事,很容易发生违纪违法的行为。因此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来说不可轻视,高校必须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违法违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让学生对法律有一种敬畏感,能自觉约束和规范个人言行,进一步促进其自律自戒的法律责任感。[6]

2.教师要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在德育方面最好的写照。教师不仅是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肩负育人的重任,也是一种责任。“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勇于奉献,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已经在一些大学教师心里逐渐淡化。要想培养好大学生的责任感,就务必在大学教师身上体现出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教师要做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要用工作认真、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身正为范做好了,责任感的内涵也就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得到体现。为此,大学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必须全面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高度责任感的大学生。

3.加强道德实践,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想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首先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责任和义务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必须对社会有责任,做出贡献,为社会创造财富。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只有在为人民、为国家的利益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很好地体现,这样才有意义,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学校应发挥好学生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组织各类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中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

会,认识国情,加深对社会观念的了解,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看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懂得在活动中团结协作、相互尊重、互相关心,进而很好地将个人融入到集体之中,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三)家庭教育方面

蔡元培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父母是孩子人生最早的老师。当前一些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不当,过于娇惯放纵,或重智轻德,在子女责任感的培养方面没有重视到位。因此,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各种诱惑的情境之下,出现自私,容易放纵自我,没有责任担当意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培养孩子具有积极健康健全的人格,抛弃那种重智轻德的思想,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作为首要任务。

在责任感的培养方面,父母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远远胜于对孩子的言教。父母在待人做事方面的态度,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因此,作为父母要积极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在家庭内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子女的求知欲。同时父母也要有在孩子面前能勇于担当和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鼓励子女敢做敢当,在问题或困难面前不回避不退缩。培养子女有爱心,懂得知恩图报,让孩子在心灵深处体会到自己对亲人、家庭和社会的价值,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从而也能培养孩子对他人和社会所应具有的一种责任意识。[7]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已经是当前高校德育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当然,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教育的途径得到拓展,进一步开创大学生德育教育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萍.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2005,(9).

[2]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曹保印.直击中国教育底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陈旭英.大学生责任感人格特点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2006,(6).

[5]魏良福,赵庆敏.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践模式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3).

[6]张光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杨德广.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62(2016)02-0073-02

收稿日期:2016-01-31

作者简介:朱有明,男,硕士研究生,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责任感培养现状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