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市实验小学(223800)陈 玲
《海伦·凯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宿迁市实验小学(223800)陈玲
[摘要]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海伦·凯勒》一课要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语言文字去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感受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学习作者紧扣中心精选题材的做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受语文能力
《海伦·凯勒》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题为“有志竟成”。课文记叙了又盲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童年时期以惊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识字、阅读、写作、开口说话的经历,充分表现了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两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课文中引号的用法。
4.体会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透过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语言文字充分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感受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学习作者紧扣中心精选题材的做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奋斗精神,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得意”,又“得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第一,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第二,以目标为本,充分取舍文中要挖掘的文字,适度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第三,通过比较、角色体验等方法,走进人物内心,不过分“神化”人物。第四,积极营造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氛围,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言说。
课文篇幅很长,且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等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准确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人物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应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策略:第一,语言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体会小海伦的不幸遭遇。第二,抓童年主要学习经历,品关键词句,感受小海伦的情感变化和奋斗精神。第三,运用对比,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含义。通过小海伦身残志坚的对比、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对比、学生与小海伦的对比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力。第四,适时引用,拓展阅读,培养学生走近经典,与名著同行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传奇女子,幼年的时候因为一场重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生活在无声无色的世界里……但是她后来却以优异的成绩从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毕业,一生写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你知道她是谁吗?一起来响亮地说出她的名字。(板书课题,教师引读)
她是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人——读课题。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海伦·凯勒和拿破仑是19世纪两个最杰出的人物。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再读课题。
提醒:课题中的“勒”是个生字,仔细观察一下,记住它,要注意什么呢?
2.出示:海伦·凯勒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自由读,初步了解她的生平、代表作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同桌合作,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
(1)认读词语,学习生字。
暴躁、脾气、干燥、盲哑学校、不屈不挠
①比较同音字:躁——燥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组同音字在字形上有何不同?联系词语想一想,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②重点指导学生读准“挠”字,辨析形近字“饶、绕、浇、烧、晓”。
(2)读准绿线内及文中注音的生字。
吮吸、玫瑰、安妮、甘霖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吮”字。
(3)读句子,感受引号的不同用法。
①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
②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个单词。
③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④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⑤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⑥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指导学生发现引号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A.直接引用B.特殊含义
C.突出强调D.讽刺否定
想一想,这些句子中的引号分别是哪种用法?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读出感情。如:“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读出喜悦、新奇、激动的情感。
2.根据课文,完成填空,理清文脉。
(1)一岁半的小凯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
(2)在沙利文老师的指导下,海伦学会了()()和(),学会了用手指()。
(3)10岁的时候,在萨勒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
(4)1900年,海伦20岁的时候,她()。大学毕业后,她()。
3.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创设语境,体会小海伦的“不幸”。
师:双目失明,意味着她——盲了!小海伦成了“盲女”!(板书:盲)
师:双耳失聪,意味着她——聋了!小海伦成了“聋女”!(板书:聋)
师:人们常说:“十聋九哑”,“聋女”海伦又成了“哑女”!(板书:哑)
师:从此——(出示句子,逐句引读)
(1)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
(2)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3)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是她,该怎么办?
四、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这样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女孩,最终不仅像正常人一样学会了说话,而且成了大演讲家;不仅学会了阅读和写字,而且成了大作家!那么海伦是怎么学会阅读、写作、说话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海伦·凯勒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这本书成了众多青年人成长、成才的指路明灯。她说:“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请同学们课余时间去读读这本书,相信你们会对生活、人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责编刘宇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