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尧飞,李霞
(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等教育变革趋向
刘尧飞,李霞
(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绿色发展理念;高等教育变革;趋向
绿色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也不例外。绿色发展传承于可持续发展,又高于可持续发展,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本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追寻教育本原,让教育回归真我,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下,高等教育应着重于革新教育理念、推动体制变革、坚持特色办学、优化教育生态、调整教育结构、鼓励绿色创新,最终让高等教育回归“原生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亦不例外。同时,2016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教育新风尚,保证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央的统一规划,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出经济社会转型所依赖的创新型人才,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1]。作为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高等教育面对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如何深化改革,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如何确定,是摆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高等院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急迫的课题。
绿色发展理念由来已久,早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就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自然的现象对传统工业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品一出版就广受关注,可以说这本书是绿色发展理念产生的重要起因。随后,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该书进一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初级形态—可持续发展。紧接着,在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进一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伴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工业化的“副产品”不断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作为起步早、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最早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反思当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各国逐步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并对此达成了全世界共识,力图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全球治理之道。为此,联合国专门成立了环境规划署,并且定期召开世界环境大会,世界各国也在联合国框架内,先后就世界能源消费问题、减排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事关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召开多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共识性成果,为绿色发展在全球形成共鸣和共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正所谓“天人合一”,它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蕴含着遵循规律、返璞归真、回归本源的自然本色,力图营造一种宽容自由、平等自然、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是一种更高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就高等教育而言,绿色发展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追求本真,从教育的本原去思考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绿色技术,传播绿色知识,塑造绿色文化,加强内涵建设,营造自然和谐的教育环境,培育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协同共进,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革新教育理念
2016年的中央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绿色发展理念来引领教育风尚,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首先,按照绿色发展要求革新高等教育理念,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素质教育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生命的原点,尽可能地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其生命中的美好愿景。其次,要树立绿色大学文化,培养师生绿色观念,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体公民为之努力。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知识集聚的殿堂,不仅要担负起输出和传播绿色文化的重任,更承担着培养绿色公民的神圣职责。只有依赖全体公民绿色意识、绿色知识的提高,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面对传统工业化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高校要在普及生态教育上担负起义无反顾的责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贯穿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每位学生树立强烈的生态责任感,帮助每位学生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绿色理念和生态文明的自然、自主、和谐理念嵌入每一位师生心中。最后,重塑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指导一所大学办学行为的行动指南和思想灵魂。纵观我国两千多所高校,真正有大学精神、大学灵魂的凤毛麟角,尽管绝大部分高校都向社会公布了各自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但真正按照办学理念去指导办学行为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与政治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密不可分[2]。因此,要重塑大学精神,首要任务就是变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给当前的中国大学“松绑”,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办学环境。
(二)推动体制变革
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立一套自由、自然、本真的管理体制,让高等教育回归“原生态”。 从高等教育的本原上来看,大学是最需要风骨的社会机构,作为知识和学术的殿堂,大学不仅要坚守学术逻辑和标准,更不能向金钱与权势低头,学术和商业以及学术和政治之间有严格的边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受官、商、学不分的怪象所困扰,行政化倾向明显,办学缺乏活力,创新动力不足,庸懒散的现象在高校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而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尽快推动高等教育制度变革,建立真正的现代大学制度。具体而言,一是在宏观上彻底改革当前高校的行政化办学体制,释放办学活力,逐步取消公办高校的行政级别,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大学校长,并建立由师生参与的校长遴选委员会,发扬民主精神,让师生真正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管理[3]。二是在微观上变革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通过精简行政机构,减少管理层级,由当前的“大行政、大管理”模式向“小行政、大服务”模式转变。在高校内逐步实施教授治学,从学校到学院层面都要建立教授委员会,并在制度设计上保障教授委员会在学术领域、职称评聘领域等高校管理的关键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建立一线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障师生对于学校发展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变革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体制,还有利于产生和吸引一批真正有风骨、有思想的教育家,民国时期的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张伯苓、萨本栋等一大批杰出教育家就是在当时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产生的。没有杰出的教育家,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更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三)坚持特色办学
绿色发展理念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彰显个性,回归真我本色。很多情况下,本色即特色,在“千篇一律”的大学面前,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差异化。在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大众化发展过程之后,目前已进入后大众化时代,面对大众化带来的人才培养严重同质化,革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首先,要优化专业设置。高校专业设置严重重复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众所周知的一大弊病,实施特色办学,首先要在专业设置上体现特色,国家教育部要适度下放专业设置权,允许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依据地域行业和产业特色自主设置与行业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和适应度,鼓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国内高校大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弊病较多,不仅培养目标过于短视和功利,而且无法让受教者参与到自己的生命设计中。不仅如此,该种人才培养模式还让同一专业的学生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学习,最后培养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工具人”[4]。最后,强化内涵建设。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实施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校区拓展、规模扩张行动,外延式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内涵建设出现了滑坡和掉队现象。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风尚,就是要把高等教育从外延拓展转变到内涵建设上来,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主,尤其要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高等教育回归理性,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教育生态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教育风尚,就是要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的“青山绿水”,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5]。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0%,提前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发展目标。然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生态,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各种不正之风盛行,官场恶习、贪污腐败、弄虚作假、违规招生、暗箱操作等行为不乏其数,当然,这些现象的产生也与行政化的教育体制息息相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纠正,不仅损害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危及中华民族的根基。因此,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要在尊重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同时,积极营造风清气正、自然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在“四个全面”战略的指导下,坚持依法治校、依规办学,让高等教育回归本原,真正成为知识的殿堂、文明的源泉、社会的净土。其次,要建立开放共享、兼容并包的环境氛围,还大学以“自由之身”,在专业设置、人才招聘、学生招生、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等方面,尊重高校意愿和选择,并尽可能为高校提供便利化的服务。最后,塑造绿色大学文化。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作为文化的发源地,践行绿色理念必须塑造绿色文化。塑造绿色文化就是将生态环保、循环节约、和谐共生、求真归原等绿色理念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使绿色理念潜移默化于全体师生的思想行为之中。
(五)调整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是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一方面要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要加强经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注重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都再次强调了要加强供给侧改革。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改革领域的新常态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大逻辑。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结构性调整,即以创新驱动促进供给体系创新,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创造和释放新的需求,培育发展的新动力,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供给侧改革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化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协调、不适应问题,从而解决就业难题。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的结构性改革趋势,认真研究产业结构、职业需求和就业市场变化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师资结构等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更新教学资源,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结构、素质和类型层次的需求变化[6]。二是对高校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按照人才培养层次分为本科和专科(高职)两类,本科高校约800余所,其余为专科院校,以本科院校为例,目前国家对所有本科院校执行的是同一评估考核标准,然而,在800余所本科高校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而且不同高校的定位也有较大差异,一流大学往往定位为研究型,余下的分别定位为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技术型。由此可见,对不同定位的高校实施同一评估标准显然不合理。尤其是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之后,高校的定位必须明确,细化高校的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势在必行。就经济社会转型趋势来看,我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发展一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这也是为“中国制造2025”服务的重要举措。三是化解高等教育地区结构矛盾。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加上高等教育地区不平衡的历史原因,从而造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矛盾十分突出。部分经济发达省份不仅高校数量众多、重点高校分布多,而且地方给予的财力支持力度较大,这些都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无法效仿的。而有些省份人口数量多,但高校数量相对少,重点高校更是少之又少。以河南省为例,人口破亿,“985”工程大学没有一所,“211”工程大学也只有1所,公办本科院校数量只有35所,而且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新升格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对于老牌本科高校也较低。而东部发达省份江苏省,人口7900多万,拥有“985”工程大学2所,“211”工程大学11所,公办本科院校有47所。因此,在调整高等教育地区结构方面,国家政策应有所侧重,重点支持那些高校数量少、人口多的省份和地区,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保障高等教育落后地区的人口享受公平的权利。四是化解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结构矛盾。当前我国公办高校的数量和实力远超民办高校是不争的事实,作为高考升学的学子宁选公办不选民办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法律政策方面的,也有历史观念方面的,但主要是政策方面的。众所周知,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文件,但始终未给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的身份和待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广大考生的观念和选择。因此,就这一点来看,我国必须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政策和法律上充分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实现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互相竞争、互为补充、协调共进的发展态势。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高等教育除了实施上述变革以外,还要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明确的绿色导向,坚持以绿色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要完善高等学校绿色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和引进绿色创新人才,加强绿色科技投入,建设绿色科技创新平台,同时,调整和优化与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相关的专业和人才结构,为绿色创新提供保障。发展绿色科技不仅能够支持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适应经济社会供给侧改革的大趋势,符合转型升级的大逻辑。高校通过向社会提供绿色技术,支撑绿色产业发展,还能获得社会的反馈支持,最终形成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实施绿色发展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全社会高度认同的价值理念。绿色发展是“十三五”期间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理念,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的发展要求和改革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既能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的效果,又能起到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这对于高等教育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本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不仅如此,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实施高等教育改革,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协调、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让教育回归本原、回归“原生态”的重要途径。
[1]乔榛.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40-43.
[2]郝德永.教育改革的合理性追问与警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6-11.
[3]王长乐.大学应该是谁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105-115.
[4]杨红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44-50.
[5]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N].中国教育报,2016-1-20(1).
[6]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28-34.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LIU Yao-fei, LI Xia
(Taizhou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rend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thirteen dur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ust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no excepti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is inherited fro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s higher tha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not only rich in content, but also has a wide range of universali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s to pursue the education of the original, so that the return of education to me, to achieve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tically to renovate the ideas of education, promote system reform, adher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ducation,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encourage the innovation of green, and finally let higher education return to the "original ecology".
2095-2708(2016)06-0078-05
G6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