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英语名物化研究

2016-03-05 18:40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认知

王 磊(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英语名物化研究

王磊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文章主要在认知语言学视阈下,通过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名物化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讨论了英语名物化认知域的界定与构建,强调范畴内成员相似属性的凸显性;分析了事物与过程的认知加工模式及词汇原型范畴的形成与作用;并对英语名物化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名物化;原型范畴理论;认知

一、引言

英语名物化(nominalization)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派、认知语言学派和功能语言学派都曾经从不同的理论出发,不同程度地对名物化现象做出描写和阐释。英语名物化主要是动词或形容词的派生性名词。名物化过程本质上体现了人们用某一语法形式替代另一语法形式,隐喻式、非一致式地表达语意的一种方法,其结果是产生名词。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分析名物化这一语言现象的实质与形成机制。

二、名物化

英语名物化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作为英语词汇中最重要的动词向名词的转化。叶斯柏森曾在对于组连式实体词(nexus-substantive)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品说框架,并在此框架中阐述名物化的本质、构成及分类,以及名物化的效果和功能。叶斯柏森将名物化称为“组连式实体词”,并依据语言结构中的各个成分彼此间的关系界定为三个等级:首品、次品和三品。此理论的提出对研究名物化词的级差转移很有意义。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对名物化现象的研究较多。该学派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认为名物化的过程是心智变化的过程,它通过一系列心理操作由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不仅表达了深层结构的意义,而且使结构更为精练。其追随者利兹认为所有名物化都是通过转换规则作用于动词(deverbal)或句子(desentential)转换而来的,每一个名物化都以某种规律性的方式对应一个深层的句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Halliday把名物化放在语法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对名物化的本质、功能等进行了系统阐释。Halliday把名物化定义为“任何非名词性语言成分在小句中起到名词短语的作用的现象”。他明确指出名物化是概念语法隐喻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最有力的实现手段,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Halliday的定义突破了以前关于名物化的定义,体现了注重语言的功能、意义,研究使用中的语言等语言哲学观。

三、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化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他将范畴定义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基本概念。黑格尔将范畴定义为绝对理念发展过程的环节。范畴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在彼此互动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本质在思维上的概况反应,是由一群具有相似属性的概念构成的集合。而人们的认知过程就是按照体验-范畴-概念这一过程进行的。而整个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范畴也是范畴化过程的产物和结果。在该过程中,概念及词义随之形成,并成为了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所以我们可以将范畴化总结为一种基于互动经验的,对外界事物或事件进行主观概况和属类划分的心智过程,是将外部事物按照一定结构秩序进行总结的过程。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对经典范畴理论及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原理的批判与继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型范畴主要是指具有相似性的范畴,包括原型及非原型两类。“原型”是范畴内具有代表性的属性,在范畴层级中居于基本层次。对于这类范畴的识别,用时短、费力少且最早识别,并依此原型为基础,了解并掌握范畴内的全部所指。而与经典范畴理论相对比,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其内部成员相似属性,是在人们心智中的体现,是事物在认知中的印象,是认知对事物的界定,其具有互动性、差异性、具体性、后天性和可分解性。

四、名物化的认知域与凸显性

基于基本语法范畴,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都可以在语义上进行界定。名词和动词是象征单位,其范畴所有成员都具有一些共享的基本语义属性。名词作为象征结构,主要表示事物。动词则表示过程。名词性述义突出描述事物,其代表认知域中的一个区域,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体。此类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凸显,凸显的是整个区域本身,也就是其相似属性。

原有名词的讨论一般集中于有形物体上,而实际上,大多数名词并不标示有形物体,而是将它们看成以原型为基础的引申。所以名词表述的范围应是其相关认知域中覆盖范围的延伸。这不但说明名物化认知域的凸显相似属性的作用,同时还展现了其认知域的扩展性和收缩性,而这两种属性都是源于范畴化,源于事物本身的有效同质性。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名物化并不具有同质性。因为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程度的个体性,而且事物组成部分也并不相同。而范畴化在此过程中就能够反映出不同事物的相似属性,也可以称之为认知域的质量参数,这些质量参数就组成了多维度的认知域。在此概念下,每个事物(或狭义界定为名词性表述)都具有多个限定参数范围,而其之间的不同就反映在这些参数值上的差异。比如在这个句子中His first jump was impressive jump的概念是以过程为基础的。它描写了一个构型在被概念化的时间内所经历的变化,可以将它分解为一系列有序、时间连续的成分状态。所以jump的名物化过程就是将一个个单一的动作组成了一个过程。这些动作被有序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区域,并与jump的名词属性共同凸显出认知域内的相似性。

在上面的例子中,jump的名词属性是通过各成分状态(即jump的动词属性)有序排列并概念化为时间上的一系列连续点而达到的。这个名物化的过程除了包含表示过程所需的所有成分,还须满足其他一些要求:第一,一系列状态属性必须凸显。因为各成分状态仅表示出终结状态,而不是过程性的,范畴化作为过程表述其要求不能局限于某一单一状态,而是要凸显每个状态的相似属性。但是这些单一状态所凸显的都是终结状态,故可将它们理解为一系列终结状态在时间上的连续分布,这样,认知域中所有相似属性就得到了凸显。第二,正确选用认知加工模式。针对不同概念,我们须要使用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式。总体认知适用于事件名词,序列认知适用于过程动词。总体认知基本上是添加性的,对于概念成分的认知加工基本上是平行进行的。对于事件元素同时扫描,并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种原型认知模式主要针对事物及非时间性关系。序列认知是通过依次认知而非平行进行加工,尽管在此过程中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须要有一定程度的连续性,但是和总体认知的区别是元素扫描并不是同时进行的。

五、名物化的词汇范畴

在经典范畴理论中,我们总是寄希望于找到一种适用于范畴内所有成员的属性,虽然概括范畴成员的共性很重要,但是语言事实却决定了非还原性的范畴化思路。因为具体的相似性会限制成员的地位或属性,所以我们强调名物化研究时应致力于建立非还原性的、基于实际使用的模式。上部分提到的认知域参数值即可视为范畴内成员的自身属性,成员具有相同地位,不能将某一参数值限定为某一单一的特征描述,即使它可以被用来表述一个单一的抽象图式或是一个单一原型的扩展。

另外,我们在分析名物化现象时应描述范畴内成员所共有的、确定的参数值,并分析该范畴构建过程,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将范畴内成员联结成一个网络,该网络包括其自身放映出的共有属性,形成完整的范畴化判断。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图式是抽象的、与所定义范畴所有成员相兼容的,而且它是一个体现了所有范畴化成员共性的整合性结构,成员们则成为具体细化的概念,用以阐释该图式。

具体名物化范畴具有凸显性和明显的相似性,这有利于学习者提取出反映那些词共性的概念,并排除许多实际例子中所显示的不同属性。其共性概念强调了范畴成员固有的、特殊的和认知凸显的特征。随着继续使用,这些初始概念固化程度越来越深,逐渐被用来对具有其他不同属性事物进行范畴化,并逐渐发展成范畴原型。范畴结构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先前的经验和语言活动,并进行不断的扩展和修正,从而对范畴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英语名物化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我们也将通过实证方法进一步确定名物化结构派生和组构层面,确定语言结构的再分类是否涉及级差转移,以及特定名物化系统的独特语义内涵。

参考文献:

[1]Chomsky N.Remarkson Nom inalization[C].In R.Jacobs and P.Rosenbaum(Eds.),Readingsin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W altham,M ass:Ginn Company,1970.187.

[2]Halliday M A K,MatthiessenC.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Approach to Cognition [M].London&New York:Continnium,1999.

[3]LeesR B.The Grammar of English Nom inalizations[M]. Mouton:TheHague.1960.

[4]Langacker R 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 [M].Oxford:OUP.2008.

[5]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扶持)“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名物化研究”(项目编号:12E028)和黑龙江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程序化序列研究”(项目编号:QW 2010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磊(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