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说明文教读的方法和价值

2016-03-05 07:03:40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事理苏州园林说明文

叶 劲 榕

(南安市眉山中学,福建 泉州 362315)

语文视角

例析说明文教读的方法和价值

叶 劲 榕

(南安市眉山中学,福建 泉州 362315)

说明文有其特定的“表”,又有其特定的“里”。 教读说明文,可以表里交替、由浅入深地分三步解读,分别为:整体感知浅层的“里”布设厚实;细致赏析多层的“表”匹配得体;深入品悟深层的“里”浸润深透,由此形神兼收地获取说明文教读的价值。

说明文;教读方法;教读价值;《苏州园林》

由于文体特点和写作内容的不同,与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有其特定的“表”,又有其特定的“里”。“表”是表象和形式,“里”是内容、精髓和神韵。“表”是与“里”相匹配的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等。“里”又有浅层和深层之分:浅层的“里”是说明文的类型、说明的对象及其形态、性质、特征或事理、本质、规律等;深层的“里”是作者准确地说明知识、科学地介绍事物事理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教读说明文,必须表里并重:既赏析其“表”,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水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品悟其“里”,除了整体把握全文说明内容,还合理地挖掘文中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读说明文,可以表里交替地推进,以“感知浅层的‘里’—赏析多层的‘表’—品悟深层的‘里’”为教学流程,由浅入深地分三步解读,形神兼收地获取说明文教读的价值。

本文以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为例加以探析。

一、整体感知浅层的“里”布设厚实

按照认知规律、教读进程,教读说明文,要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浅层的“里”,把握浅层的“里”布设得多厚实。对事物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包括说明对象的形状、构造、功用、成因、关系、性质、类型等方面的特征;对事理说明文,弄清针对哪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事理,从哪些角度说明事理。“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不同,也就具有了多种特征”[1],特别要弄清抓住事物哪些主要特征详细说明、重点说明。

教读《苏州园林》,首先要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这是事物说明文,作者首先概括总说苏州所有园林异中之同的总体特征是图画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接着,先具体分说图画美体现在整体上的四个主要方面,即四个大处的“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再具体分说体现在局部上的三个次要方面,即小处细部的三个注意:注意每个角落花草的栽种、注意门窗的雕琢和注意门窗梁柱少用彩绘,色彩淡雅。整体感知了《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内容布设得很厚实,从四大三小共七个角度,充分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并得到画意美的享受,为下面进一步解读打好基础。

二、细致赏析多层的“表”匹配得体

虽然说明文形式上的“表”和内容上的“里”互相依存,相衬成趣,但是内容决定形式,“里”决定“表”,“表”只是“里”的载体。因而,不能完全由表入里教读说明文,而要先感知把握浅层的“里”,才能细致赏析如下多层的“表”如何与“里”匹配得体。

1.总体明晰说明顺序,合理匹配说明对象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必须通过合理的说明顺序逐层表现出来。“说明文总是按照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不同的说明对象往往安排不同的说明顺序。”[1]事物说明文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来梳理说明事物的条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事理说明文重在揭示事理的本质意义、发展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安排说明顺序,即按照逻辑顺序安排说明材料。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和逻辑三大类,其中,时间顺序一般是时间推移的先后顺序,便于人们认识说明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展演变的过程;而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又各有多种不同情况。说明文经常综合运用多种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甚至像《中国石拱桥》还综合运用到时间、空间和逻辑三大类顺序。引导学生从总体上理清说明顺序,才能理出说明文清晰的条理性,明晰说明顺序与说明对象得体匹配,领会行文严密的逻辑思路。

《苏州园林》先概括总说苏州所有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再具体分说图画美体现在七个局部,这是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和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具体分说部分,先分说四个大处的主要方面,再分说三个小处的次要方面,这是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指导学生总体明晰《苏州园林》综合运用的多种说明顺序,才能体会出《苏州园林》行文逻辑思路缜密、条分缕析、眉目分明。

2.宏观把握说明结构,精巧匹配说明内容

说明文在结构上具有鲜明的层次感,精巧的结构便于为展开说明内容服务,精准的说明内容也需精巧的结构形式与之得体匹配,两者相辅相成,使说明文表里统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整篇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结构有特定形式:时间顺序常用连贯式;空间顺序常用并列式;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常用递进式;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或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常用总分式。

《苏州园林》说明对象不是苏州单一的一个园林,而是苏州所有园林及其共同特征,也就是说明对象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因此,作者没有像游记散文或者关于建筑物的事物说明文那样,采取按照游览路线(即游踪)、空间位置进行介绍的结构方法。而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概括说明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征——图画美的总体特征,作为总纲提领全文,再抓住这个总体特征,从七个角度具体分说,最后总括全文。七个角度的具体分说又各自独立成段,有多个角度的分说还安排段首总提句提领全段,或安排过渡句引出本段。指导学生宏观把握《苏州园林》精巧完整、严丝合缝的结构,才能领悟作者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给人结构美的享受,给人逻辑思维严密的借鉴。

3.用心体会说明方法,恰当匹配说明知识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介绍事物、解说事理,让人获得关于事物或事理的知识。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还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2]常用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等,各种说明方法对说明知识起到不同的具体作用。说明方法虽属于表象的、形式的,但也为介绍事物、解说事理服务。要指引学生用心体会说明文针对所说明的知识,恰当选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起了什么作用,才能领会说明方法与说清事物特征或说清事理得体匹配,领会作者如何向读者清晰地说明关于事物或事理的知识。

教读《苏州园林》,应调动学生用心体会《苏州园林》综合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充分说明了苏州所有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首先,主要运用了作比较,把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和古代建筑讲究对称作比较;把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和国外园林栽种修剪树木讲究规则形状作比较;把苏州园林门窗梁柱少用彩绘、色彩淡雅和北京园林较多使用彩绘作比较。三次把苏州园林与不同对象的相反情况进行比较,使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独有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其次,把园林打比方为美术画,而不是图案画,所以,不讲究对称,形象地解释了苏州园林布局的特点——自然之趣。再次,举古老的藤萝是一幅好画为例子,举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风采。

三、深入品悟深层的“里”浸润深透

说明文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深层的“里”,就是作者隐含在说明文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是说明文的精髓神韵,深入体悟出来,对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将产生无形的深透的浸润,让他们的思想、人格和个性有所受益,学会爱科学、讲科学。以落实语文新课标总体目标所规定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3]

1.仔细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

说明文说明事物或事理,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2]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严密,在此基础上,再讲究生动优美(或平实质朴)、简洁精当、亲切典雅等其他特点。说明语言准确严密,体现作者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让读者获得准确科学的认知。指点学生仔细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让学生增强科学表达的准确性。当然,还需品味说明语言的其他特点,增加对语言美的审美享受。

《苏州园林》中“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两句话中,“大多”和“极少”两个修饰语用得很讲分寸,对语言表述准确地修饰限制,使说明语言高度准确。不因其“多”或“少”而忽略例外的情况,即使这个例外仅仅是个别的,也要在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使说明高度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点拨品味作者使用“大多”和“极少”两个词语,使这两句话说明得极为准确,由此感受作者准确说明的科学态度。

2.充分领悟作者科学的精神

说明文表现作者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科学认识,作者首先要以科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审视、分析、把握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然后进行科学说明,使说明文科学性强,读者从中获得科学认识。“无论是作品的科学内容本身,还是作品体现出来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和理念,都让读者获得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1]所以,透过说明文文本,解析作者讲用科学,充分挖掘并领悟说明文中这深层的“里”——作者科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讲究科学的良好个性,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本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之后,再向读者准确介绍,给读者画意美的享受。这就是准确介绍知识、对读者负责的科学态度。苏州所有园林也不尽相同,作者审视归纳出它们异中之同的总体特征,再具体演绎为七个角度详细说明。这又归纳又演绎也是一种科学思想和方法。文中结束段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看似赘言,细细品味,除了总括全文,构成“总—分—总”结构,还使全文说明内容留有余地,让人回味,也体现了作者不向读者强加一面之词的科学态度,因为对苏州园林的观赏感受因人而异,见仁见智。充分领悟叶圣陶先生其人其文,就能从中汲取科学精神。

当然,学情各异,课文有异,教无定法,对说明文教学价值各取所需,说明文教读方法还可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参 考 文 献]

[1] 蔡玉霖.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复习指南丛书: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47-48.

[2] 杨建峰.通晓语文知识必读手册[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3:353,3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4.009

2015-12-08

叶劲榕(1968-),男,福建南安人,中学高级教师。

G623.2

A

1002-1477(2016)04-0038-03

黄晓娜]

猜你喜欢
事理苏州园林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 07:07:24
语 丝
中外文摘(2020年13期)2020-11-12 13:05:19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 02:18:48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2:19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语文知识(2015年7期)2015-02-28 2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