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黎
(大连金州新区春华小学 116100)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姜晓黎
(大连金州新区春华小学 116100)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讲到“阅读”,乍一看好像是语文和外语中的名词。其实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思维转换慢,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而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数学语言都有较好的理解力,能正确地理解和获取各种数学信息
数学阅读材料不像语文阅读材料那样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主要原因是数学语言具有特殊性。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形式.在数学阅读材料中,三种语言交叉运用,转换频繁,这给阅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二是数学阅读材料的严谨及简洁性。数学材料在语言叙述上讲究简练,一字之差,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如“除”与“除以。三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数学学习中,大多都是经过多次抽象后的纯理论性的、由概念、公式、定理经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由此可见,数学阅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只有用心去培养,阅读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教材,寻求问题的答案。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刚开始阅读数学课本时,学生可能会走马观花的浏览,根本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老师可以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材提供的数学信息主动进行“加工”。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先是引导学生根据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教师通过连续追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追问一:请再读这句话,猜想中说的可是“数”,而不是“整数”。可我看到你们验证时举的所有例子都是“整数”。我们还学过什么数?以它们为例,猜想也成立吗?(学生举例验证)
追问二:翻开书,书上有“在一个分数里”。请问: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分数?你们举的例子都是“真分数”。那么对于“假分数”和“带分数”,这句话也成立吗?(学生举例验证)
追问三:①“性质”要求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如果“不同时”会怎样?
②迄今为止,除了乘除,我们还学过加减,如果把“同时乘或除以”改成“同时加或减”,又会怎么样?
③“性质”中要求“不为0的数”,如果为0,会怎样?
通过这样的质疑、追问,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思考愈加周密。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充分协同参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数学内涵的真正获得离不开比较、辨析活动。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那么,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应该“怎样教”呢?我们要真正转变观念,把学习的权力、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教学中,常发现有的习题学生解答不出时,只要让他将题目重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做了。”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仔细读题,对题意一知半解,造成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诸如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一般都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读题三遍再下笔”,第一遍先通读题意;第二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题意;第三遍要找出关键点,找出数量关系。学生逐渐养成了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正确率也大大提高。
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的体验,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比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了解“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还可以向学生重点推荐一些数学科普读物和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期刊、报纸,如《数学小灵通》、《小学生数学报》等,作为他们长期的课外阅读材料。久而久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还使数学课外阅读这一学习过程成为他们的自主行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