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杰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 湖南岳阳 414400)
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
杨鸿杰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 湖南岳阳 414400)
随着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通信领域日益昌盛,计算机等通用电子设备已经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率正在逐渐增长,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当然计算机也不例外。计算机在某些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却也隐藏着许多的安全隐患,时常看到一些新闻客户端会爆料出某某银行卡密码被盗,大量现金丢失这样的类似消息,所以为了我们的资产安全,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急需解决。
通信 信息安全 解决对策
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定义是:利用电磁的各种方式,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对一些数据进行相关的整理及统计。计算机在各种行业都被使用,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主要是保护一些信息的正确性及稳定性,使其不被篡改。如果计算机一旦出现了问题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不仅仅是个人利益的损失,也会给某些企业或者政府机关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当这些问题出现以后会有很多人遭受牵连,这对社会乃至国的安全秩序问题都会带来极大影响。[1]
近几年来,“黑客”这种职业被人们渐渐熟知,那黑客是干什么工作的呢?“黑客”是一些拥有高端计算机技术与知识的计算机专家,他们的工作带有黑暗色彩,通常被雇佣恶意毁坏某些重要信息来制造麻烦。通信计算机在一些企业大范围应用,客户信息及公司核心技术和数据都用计算机储存,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对一个公司的生存问题会造成极大威胁。
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信息安全最为普通的一项问题,病毒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生生不息,层出不穷。病毒从类型、扩散范围等方面可分为好多种,当今社会病毒与防病毒的关系就像是“母鸡与蛋”的问题,鸡生蛋蛋生鸡,一个死性循环。往往都是病毒先出现了随着就会有各种杀毒防毒软件的开发。大家都知道,如果你买了一台新电脑,第一件事就是先选择一款杀毒软件安装,这是最基本的常识。[2]
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在端口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文件的传输,相对于网络环境中的其他用户信息是透明的。某些机关、企业对服务器的保护意识不足,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存在80%的公共网站没有采取任何的防护措施,还有些企业网站在受到恶意攻击之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企业内部的重要文件早已泄密,引发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企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并且将计算机信息安全视为头等大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工作责任具体到个人。安全维护人员需要制定可行性保障,强化对全体人员的信息安全维护意识,同时加强监管监控,对运行网络的安全施以全方位管理,针对其中的薄弱环节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保护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账号及密码实行合理监管,若存在非法登录情况,应该及时进行维护,特别是管理人员及重要部门人员的口令与密码,特定时间内加以更换。
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若是遭遇了安全威胁,或发生不可抵抗的损坏时,其内部的所有文件也會随之出现损坏情况,由此可见备份文件十分重要。文件的备份需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措施,注重软件及硬件的相互结合。硬件备份能够让系统逐渐恢复运行,软件备份可以保证重要的信息及时恢复,在对系统进行全方位多级防护的过程中,确保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可靠。
结合当前的网络环境分析,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需要采取病毒引擎防护措施,为计算机信息提供安全保障。智能化安全防护引擎可以实现对不同病毒特征码的准确扫描,同时也能实行靶向控制。利用智能化病毒引擎防护,能够对未知病毒进行严格的检查,采取针对性举措防护病毒,突破传统病毒扫描技术的限制,把高新技术手段及措施有机结合到一起,通过对存在病毒的系统防护,可以增强计算机信息对病毒的免疫力。当病毒攻击计算机时,智能化病毒引擎防护可以准确快速的进行查杀,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病毒防护效果,但是很多时候此项举措还是显得较为被动,现阶段,实践中常用的病毒软件有Outlook、Net Ant等。
在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需要软件开发商发布补丁程度,从而及时纠正漏洞问题。伴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应用,需要定时更新网络补丁程序,同时对其进行安装,为网络系统的实际运行创造优质的安全环境。如COPS软件的应用,就是专门用来扫描漏洞的设备。
根据上文我们了解了现如今计算机信息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黑客”侵袭和病毒传播,相应的提出的解决问题就是设置密码,建立防火墙以及加强对计算机信息保障人员的相关培训等。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首要的一项安全问题,下至个人上至国家,计算机信息安全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唯有将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透彻研究,我们的资产安全才有保障,所以研究通信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李引珍,王欣欣.浅谈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1).
[2]王玲.试析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范[J].科技风,20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