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颖
(白山市实验小学,吉林 白山 134300)
拓宽思维空间激励自主思考
辛颖
(白山市实验小学,吉林 白山 13430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实践这一观点和理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给孩子们营造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用以激发他们乐思、好思、深思,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情境教学中诱导学生乐思
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认知方式主要依赖于感观的获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生动活泼又利于激发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情境,减缓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的难度,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自然、亲切、生动的真实情境诱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于教学活动中,进行思维和实践。在新知识“年、月、日”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李强的奶奶到2002年2月底刚好过了16个生日,请大家想一想她究竟多少岁?”同学们听了感到很奇怪,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笔者抓住他们急于知道答案的迫切心理,适时地进行启发:“答案的秘密就在2月底,同学们想知道2月到底有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如此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新鲜而好奇,他们自然也会带着问题和悬念听课,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二、在艺术化的提问中促使学生好思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多种提问的艺术。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并因势利导地进行置疑,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在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乐学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实现自身教学由“平面型”向“立体型”的转变。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努力从提问这一常用教学方式入手,力求引导学生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先借助他们已有的旧知和经验设疑,再利用迁移的作用引导他们自主构建新知识。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1)我们是如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巩固已有的知识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2)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二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折一折、想一想,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求出它的面积?如此两个问题的提出,既使学生对已掌握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又为在此基础上新知识的继续学习打开了“缺口”。于无意识中引导学生完成“温故而知新”,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觉的参与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此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融合点。从而找到了获取新知识的源泉,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强化学生深思
好动、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学生的有意识注意力相对较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加强其无意识记忆方面,开动脑筋,要善于调动他们的各种非智力因素,找准其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于看似无意中强化他们对问题的深思。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课前要求每一位同学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并把纸片的一半涂上阴影,然后,提出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来动手折一折,动脑想一想,阴影部分占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哪些分数表示;观察这些分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比比谁的发现更有价值。如此开放性的活动从根本上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其自身的不断自主探索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其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自觉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励,加深了他们对于知识的理性思考。
四、自主性的探究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只有认清事物间的本质规律,才能正确地展开实践,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主张他们通过自主式探究来解决问题和发展创新思维。自觉把工作的重点由教法的钻研向学法的指导转变。如在设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练习时,笔者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先观察教室中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然后自己动手量一量、动脑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如此一来,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找来了红领巾、有的找来了三角尺、有的找来了流动红旗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量出它们的高、底,然后动笔进行计算。看到学生们各抒己见,为人师的我心里充满了感动,笔者深知,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初步体现,有了这样的基础,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定会在有朝一日得到最终形成和全面发展。
论点精编[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