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怡
(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
赵怡
(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摘要]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是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美育元素,音乐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感知和领会音乐的艺术美感。在新课改教学环境下,将审美体验作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核心,强化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精神;塑造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将中小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纳入课程总目标,并对课程的核心理念——“音乐审美”作出了新的界定,提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1]在课程内容标准方面,将教学领域的“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仅仅一个字的变化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降低了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为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课堂实施审美精神塑造留出了更多的教学空间。在审美精神塑造方面,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审美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有充分的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逐渐培养美好的情操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效提升审美能力,并对自我有更深刻的认知及理解。
中小学音乐教育固然担当着帮助中小学生认知世界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功能,然而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感性能力,提升其对感性美的欣赏能力。中小学生情绪容易外露,善于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基于此种现状,音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出发,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参加文艺演出等活动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学生通过理解和感悟音乐作品、音乐活动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实现心灵的共鸣,进而达到整体性的美感享受,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音乐欣赏是审美精神塑造的重要方式,也是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标提倡通过音乐教育实现对中小学生行为能力的塑造,强化文化内涵的积累和建设,使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体现
1.教学内容审美化是基础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中小学教材内容进行音乐艺术形式的展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对教材内容开展深入挖掘。在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努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层次的认知,在心灵与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感受艺术的熏陶,从而确保整体教学的有效运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环境下实现对学生审美精神的塑造。
2.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是具体体现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实现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动态美。就具体教学活动而言,动态化的美感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结构得以体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美感的熏陶,进而使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充分体现出教学活动的核心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对音乐的聆听、表现、创新等审美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对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艺术情感进行感知,在实现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活动有更加深切的理解,进而实现审美精神的塑造。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是载体
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而言,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能够充分展示音乐教学的静态之美,在外部环境支撑下,使教学活动的美感得以充分体现和说明,进而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审美传递,确保审美精神塑造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行。音乐教学讲究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其审美精神的塑造。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缺位表现
新课标提倡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基于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活动,以顺应新环境的要求,但就具体教学实际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以下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缺位表现进行简要说明。
1.教学理念传统、陈旧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而言,一些经济发展较差、观念落后的地区,依然遵循应试教育理念,仅将音乐教育当作“副科”来对待,使“素质教育”流于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音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且往往缺乏教学热情和信心,音乐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2]
2.教学定位出现偏差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严重脱离音乐文本。例如,许多音乐教师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凌驾于音乐教学内容之上,使得艺术性的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音乐课堂中的陪衬和点缀。更有甚者,将音乐教学当成其他学科的附庸,难以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体现出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对音乐课程学科综合性的理解和认知,存在明显的定位偏差问题。
3.漠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积极参与音乐欣赏和创造活动。但是,目前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将音乐课或是上成笔试课,或是上成歌唱课,过于注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没有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建设。这样的教学方式极易使中小学音乐教育陷入发展瓶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音乐教育塑造中小学生审美精神的途径
艺术类教学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精神的塑造,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明确音乐艺术特色和中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审美精神的塑造。
1.强化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情感的艺术,通过审美感知活动的进行,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的感情进行调节,进而引发思想上的共鸣。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审美精神的塑造,关键在于强化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及对音乐情感的感知力度。就美学角度而言,只有在形成正确审美精神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进而强化创造美的欲望。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熟悉教学材料,在了解中小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材料的选择。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感;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的音乐,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满足和共鸣。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安舒和谐的艺术氛围和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有快乐满足的体验,以强化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及参与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活动,对学生的审美精神进行塑造,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下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进而提升对音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例如在欣赏《十面埋伏》琵琶独奏曲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相关情景的剪辑,为学生呈现出两军对战的激烈场面,使教学活动融合视觉、听觉、想象等诸多审美因素,综合化地应用于对学生的精神培养,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深刻地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进行理解和认知。
2.提升审美表现能力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音乐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个人情感表达的平台和机会,这种群体性的行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音乐教学的发展环境大大改善,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学生创造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和提升。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和转述自己的情感。教师要有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对于学生的整体表现,教师要予以中肯评价或积极鼓励,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行为表现之后的审美愉悦感,进而提升自我表现的能力。[3]
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进行培养,还需要实现审美精神的塑造。因此,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要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身边事物、周围环境进行美的发现,在达到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美学精神渗透到歌唱、欣赏、乐器演奏等具体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源,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行为感知能力和建设活动,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音乐活动所创建的美好情境中,实现审美精神的有效塑造和建设。
3.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它在情感上具有一定的细腻性和深刻性,各种情绪通过音乐作品得以传达出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从曲调、韵味、词义等方面感知音乐作品的丰富思想情感和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在思想上达到自我升华,强化认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当前时代,快餐式文化流行,传统的高雅民族音乐文化难以在音乐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音乐文化和结构造成了影响。基于这样的现状,音乐教师应该有危机意识和音乐文化责任感,使学生增强对音乐内涵和情感的整体辨别分析能力,尽量避免快餐式文化的影响。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音乐素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并对其所包含的情感进行挖掘和分析,使学生在歌词、节奏、旋律、力度上均有美的享受;通过多样化的演奏方式进行不同情感的分析和表达,使学生在细节上实现对音乐情感的整体有效认知。例如对我国古典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进行鉴赏和分析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在舒缓清明的音乐背景下对曲调的背景、节奏、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及不同节奏感所代表的情感,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进而提升鉴赏能力,强化对曲子所展示场景的审美认知,提升对中国传统经典音乐的兴趣。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实现了极大变革,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强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系统性地实现对学生审美精神的塑造。音乐教师要在相对复杂的环境里保持自我的专业认知,有选择地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丁文.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音乐大观,2012(11):164-165.
[3] 陆莺燕.刍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231.
[责任编辑:陈学涛]
[收稿日期]2016-02-20
[作者简介]赵怡(1994-),女,湖南张家界人,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6-0100-03
学科教学[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