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新荣 刘春燕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利培酮与奎硫平治疗老年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靳新荣刘春燕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与奎硫平治疗老年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85例老年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抽签分为两组,其中利培酮组40例给予利培酮治疗,奎硫平组45例给予奎硫平治疗。治疗4 w观察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PANSS量表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各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L量表评分各时段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奎硫平组下降更快,从治疗第2周开始两组AD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在吞咽困难、锥体外系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奎硫平组较轻。结论利培酮与奎硫平治疗老年脑血管病并所致精神障碍疗效相当,但奎硫平不良反应较小、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有更积极的影响,故奎硫平更适合老年患病人群。
〔关键词〕脑血管病;精神障碍;利培酮;奎硫平;生活质量
第一作者:靳新荣(1979-),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期精神障碍相关疾病的研究。
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具有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1〕。目前该症的治疗方案并不统一,常用的有利培酮、奎硫平、奥氮平等,对这些药物的疗效目前尚未形成共识〔2〕,这给临床救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研究通过观察利培酮与奎硫平在老年脑血管并所致精神障碍中的应用效果,尝试明确这两种药物的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年龄≥60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DM-3)中关于年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排除及脱落标准:①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以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者;②其他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硬脑膜下出血等;③纳入前1 w内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物者;④临床资料不全,中途退出者;⑤患者或其监护人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共纳入研究85例,依据抽签结果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奎硫平组。利培酮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0~76〔平均(68.91±7.34)〕岁;病程1~26〔平均(10.41±8.35)〕个月;文化程度:小学6例,中学26例,大学及以上8例。奎硫平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60~79〔平均(69.18±8.63)〕岁;病程1~23〔平均(8.96±5.38)〕个月;文化程度:小学7例,中学28例,大学及以上1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观察指标
1.3.1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PANSS量表分阳性症状积分、阴性症状积分、精神病理及总分4个方面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周评估,并依据治疗后比治疗前PANSS量表得分减少情况评定疗效,得分减少≥75%为痊愈;50%~75%为显著进步;25%~50%为好转;<25%为无效。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评定1次,并依据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结果评定疗效。
1.3.2生活质量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量表评估,包括:公交车,行走,做饭菜,做家务,吃药,吃饭,穿衣,梳头刷牙,洗衣,洗澡,购物,定时上厕所,打电话,处理自己的钱财,共14项,每项分完全可以做到、有些困难、需要帮助、根本无法做到4个等级,分别计1、2、3、4分。治疗前、治疗后评估1次/w。
1.3.3不良反应观察主要观察一般情况、锥体外系反应、肝肾功能等。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Ridit分析。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PANSS量表评分变化治疗前,两组在PANSS量表阳性、阴性、精神病理各因子及总分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各时段,两组各因子及总分评分均持续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同时段各因子及总分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ADL量表评分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ADL量表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各时段,两组ADL量表评分逐渐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奎硫平组下降速度大于利培酮组,从治疗后第2周开始两组在AD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吞咽困难、锥体外系反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奎硫平组较轻。见表4。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量表评分变化比较±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量表评分变化比较±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利培酮组比较:2)P<0.05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与利培酮组比较:1)P<0.05
3讨论
老年人群易罹患脑血管疾病,由此易发生精神障碍,而除脑血管疾病之外糖尿病、高血压等也与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密切的关系〔3〕,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故老年人群罹患该症多病情复杂〔4〕。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与脑血管供血不足、脑灌注较少,导致脑组织变性、萎缩、坏死以及神经细胞营养障碍〔5〕,进而出现精神障碍相关症状。目前临床治疗该症并无共识,本研究观察了其中最为常用的利培酮和奎硫平。
利培酮为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属于苯丙异噁唑衍生物,通过与5-羟色胺(5-HT)2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结合而发挥抗精神障碍作用〔6〕。奎硫平则为二苯并氧氮卓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包括5-HT、多巴胺D2受体内的多种受体有很好的亲和力〔7〕。可见,二者药理作用有相似之处,实际上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并未发现二者疗效有显著差异。文献报道〔8〕显示二者疗效基本相当,本研究结果与之类同。二者除长期疗效类似外,对减少精神障碍的改善速度也趋于一致,本研究中通过观察不同时段PANSS量表得分证明了这一点。但疗效相当并非临床选择应用的全部,鉴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及多合并多种疾病,该类人群用药过程中易发生不良反应,故选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好的药物十分重要〔9〕。本研究结果显示,奎硫平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尤其在吞咽困难、锥体外系反应方面远较利培酮组发生率低,而不良反应减少意味着合并使用抗不良反应药物的概率降低,这对疾病的治疗是有益的。比如减少吞咽困难可减少异物吸入器官引起肺部感染的风险〔10〕;锥体外系反应减少则可避免抗胆碱药物的使用等。本研究中其他不良反应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本研究样本较少,这可能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需扩大样本继续研究。
4参考文献
1Carta MG,Pala AN,Finco G,etal.Depression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ould vortioxetine represent a valid treatment option〔J〕?Clin Pract Epidemiol Ment Health,2015;11(4):144-9.
2高斌,代丽泽,何艳琴,等.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99例临床特点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2):141-2.
3刘杰.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10-2.
4王琰萍,储水鑫,张晓玲,等.健脑益智汤结合认知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2547-9.
5冯连启.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8):48-50.
6Chan MC,Chong CS,Wu AY,etal.Antipsychotics and risk of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treatment of 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in Hong Kong:a hospital-based,retrospective,cohort study〔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0;25(4):362-70.
7鲍凤竹,吉明安.利培酮对脑梗死伴发精神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6):111.
8孙梅玲,刘向阳,银贺,等.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105-6.
9Nagasawa J,Kiyozaka T,Ikeda K,etal.Prevalence and clinicoradiologal analyse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coexisting multiple microbleeds〔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4;23(9):2444-9.
10徐海波,常洁,石文杰,等.奎硫平与氟哌啶醇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5):347-8.
〔2015-05-10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3-0625-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