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 目的 探讨利培酮单药与利培酮结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采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利培酮单药治疗), 各4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 d后, 研究组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为(6.59±2.12)分, 对照组为(7.76±2.23)分;治疗7 d后, 研究组为(3.15±1.99)分, 对照组为(5.98±2.16)分。治疗后两组MO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研究组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7 d后, 研究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兴奋激越因子(PANSS-EC)评分为(11.21±4.25)分, 对照组为(17.44±4.58)分, 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9%(15/43),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16/4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利培酮单药治疗,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利培酮;丙戊酸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67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大, 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精神分裂症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1, 2]。因此, 如何对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也是所有医护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探讨利培酮单药与利培酮结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 ~ 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86例, 其中男46例, 女40例;年龄22~ 69岁, 平均年龄(29.7±13.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3例。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单药治疗, 第1天开始给予患者口服1 mg利培酮, 2次/d, 从第4天开始给予患者利培酮2 mg/次, 2次/d, 使用至第7天。研究组患者给予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 第1天的用药情况与对照组相同, 使用利培酮1 mg/次, 2次/d。从第2天开始, 研究组患者加用丙戊酸钠治疗, 使用的剂量为0.25~0.50 g/次,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 2次/d。如果患者伴有失眠等症状可以加用0.4~0.8 mg/d的阿普唑仑, 伴有明显椎体外系反应的患者可以加用2 mg/d的苯海索[2]。连续治疗7 d, 治疗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7 d后的MOAS评分和PANSS-EC评分变化情况, 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定。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MOAS评分比较 治疗前,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MOAS评分分别为(8.37±2.38)、(8.39±2.27)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 研究组为(6.59±2.12)分, 对照组为(7.76±2.23)分;治疗7 d后, 研究组为(3.15±1.99)分, 对照组为(5.98±2.16)分。治疗后两组MO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研究组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EC评分比较 治疗前,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PANSS-EC评分分别为(28.52±3.27)、(29.48±2.57)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 研究组为(20.18±4.98)分, 对照组为(20.45±4.94)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 研究组为(11.21±4.25)分, 对照组为(17.44±4.58)分, 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3 两组治疗前后TE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TESS评分分别为(4.01±0.86)、(4.09±0.78)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 研究组为(4.59±1.98)分, 对照组为(4.57±1.87)分;治疗7 d后, 研究组为(5.92±2.11)分, 对照组为(5.76±2.08)分;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TESS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心电图T波改变2例, 转氨酶增高4例, 恶心3例, 失眠1例, 视力模糊、头晕和静坐不能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9%(15/43);对照组患者心电图T波改变3例, 恶心和失眠各2例, 转氨酶增高5例, 头昏、视物模糊和静坐不能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16/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一旦受到外界刺激, 很容易兴奋和躁动, 患者长期处于兴奋状态, 不仅会对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严重时还有可能威胁他人的生命安全, 影响社会治安。有研究证实, 单独使用利培酮治疗的效果有限, 不能很好的起到降低患者兴奋性的作用, 但是将利培酮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 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3, 4]。
利培酮, 是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 与多巴胺D2受体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丙戊酸钠为抗惊厥药物, 能够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 从而起到抗惊厥的效果。本研究中, 通过给予研究组患者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7 d时的MOAS评分和PANSS-EC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说明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兴奋性, 减少患者的外显攻击行为,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丙戊酸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厌食、恶心、呕吐、偶尔嗜睡和血小板减少等, 相关学者通过研究证实给患者快速静脉滴注丙戊酸钠, 患者能够很好地耐受, 而且能够顾快速发生较强大的作用, 对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呼吸等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本研究中, 研究组心电图T波改变2例, 转氨酶增高4例, 恶心3例, 失眠1例, 视力模糊、头晕和静坐不能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9%(15/43);对照组患者心电图T波改变3例, 恶心和失眠各2例, 转氨酶增高5例, 头昏、视物模糊和静坐不能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16/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TES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两种治疗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当, 利培酮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在临床具有可行性。
总之, 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且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较高, 可以在临床加强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继英, 全传升.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伴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中国民康医学, 2015, 12(10):20-22.
[2] 杨富菊, 刘蕊. 利培酮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0):20-22.
[3] 严峻, 高作惠, 龚传鹏, 等. 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对首发性精神分裂症伴有冲动与攻击行为患者兴奋躁动的影响.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8(25):567-571.
[4] 毛叶萌. 我院840例住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用药医嘱分析. 中国药房, 2014, 42(12):3952-3957.
[收稿日期: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