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佰波 刘艳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9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游戏,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咱们一起来玩一个“小眼睛找位置”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1名同学到前面来,蒙上他的眼睛,其他同学给他当小指挥,一起合作把小眼睛贴到合适的位置上。谁愿意来贴?
师:看来我们的五官要长在恰当的位置上,这个人看起来才舒服。那么这里到底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与对称有关的知识。(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到人体的对称美,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拼图游戏——体验对称。
师: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拼图游戏,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这些不完整的图形拼起来,看看能拼出什么。
(小组汇报。课件出示:树叶、蝴蝶、天安门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案,看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但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不能仅凭眼睛看就下结论,我们还要动手操作验证一下。
师:小组同学任意选择一种图案,动手对折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演示讲解。学生会得出“左右两边一样”的结论。)
师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完全重合。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发现了树叶、蝴蝶、天安门对折后两边都完全重合了。(教师演示对折树叶、蝴蝶、天安门)。像这样,沿着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原型”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在多样化活动中进行的。)
2.剪对称图形——认识对称轴。
师:下面老师就运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新知识来变一个小魔术,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猜一猜老师变的是什么?想一想老师是怎么变出来的?(教师操作后提问:变的是什么?怎么变的?)
师小结:像同学们说的这样,我们只要将一张纸对折,在其中一面画出想剪的图案的一半,然后沿着所画的线剪下来,就能得到完整的图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也按照这种方法剪一剪,看看谁能剪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对称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看看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师小结:这条折痕所在的线,我们就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对称轴要用虚线表示。
师:谁能指一指其他图形的对称轴?(学生指一条,教师画一条。)
(教师选取三种不同方向的对称轴 —— 横着画的对称轴、竖着画的对称轴、斜着画的对称轴。)
师:像这样通过对折,再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变魔术的方式,呈现了折纸、画图、剪纸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展现了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活动使学生明确了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并通过折痕认识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29页“做一做”。
2.猜一猜。
师:这里还有一些轴对称图形朋友和同学们玩起了捉迷藏,同学们知道它们都是谁吗?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吗?
(出示一些一半的印刷体的汉字和英文字母。)
3.找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
师:这还有几个图形迫不及待地想与同学们见面,你们看看都是谁?这三种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呢?请你们拿出这三种图形动手折一折。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实物展台。)
(课件出示:圆的对称轴。)
师:有的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而有的图形却有多条对称轴,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练习设计上要体现思考性、趣味性、综合性,力求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
4.联系生活。
师: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谁能说一说我们周围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四、全课总结
师: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把我们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精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最后请同学们做一个表扬自己或他人的对称的姿势。
编辑∕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