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威
美食向来都是我生活中的好伙伴,随意而食,任性地用咀嚼抒发着情绪。更令我高兴的是我迎来了生活中忠实的“吃伴”——我的女儿。看到她的第一眼,惊讶于她那么娇小,恐慌于如何喂养她长大。由此,我从一个任性的“吃货”转型为以“吃”为课题的研究型母亲。
从“抢食”到“骗吃”的变化中发现小家伙的成长。在女儿6个月时,我给她的饮食增添了南瓜泥。记得女儿第一次吃南瓜泥时,吃得津津有味,吃完规定的量后,以嗷嗷大哭的形式,强烈要求加量,直至吃够为止,其行为与“抢”相似,毫无道理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所“猎取”的食物越来越多。一次家人聚会时,她对小叔刚相处的女友说:“小姨,爷爷、奶奶都喜欢饭后吃冰激凌……”买回冰激凌后,女儿一再强调是小姨自己想吃。“妈妈,我们去超市吧,爷爷想吃虾条了。”“爷爷,奶奶没胃口,喝点爽歪歪就好了。”一个活脱脱的爱心宝宝,关怀着家里每个人,只是大部分虾条、爽歪歪都进了她的小肚子。对此,我们也不戳穿她的“诡计”,但要求她必须把食物与大家分享。慢慢地女儿养成了在吃东西前,一定先给长辈吃的习惯。即便食物少,她也不贪吃,乐于分享。
从“大口吃”到“细嚼慢咽”,培养女孩的优雅。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口吃”的吃相显得不雅,而且女儿也不满足用小勺进餐,喜欢模仿大人吃饭的动作,有用筷子的要求。我正好因势利导,教她使用筷子,并且告诉她,使用筷子不能像使用勺子那样可以在自己的小碗中任意搅拌,要夹靠近自己这边的菜。朋友聚会时,女儿自己稳当地使用筷子吃饭,吃得干净、安静,得到大家的一致夸奖,她很高兴。借着这次表扬,我开始向女儿渗透更多的餐桌文明,如筷子不能插入饭碗中;遇到自己爱吃的菜,可以多吃几口,但也要考虑到别人也许也爱吃,不能连续夹着吃;不想吃的菜,不要夹,如果别人夹给你,把它放在碗边上,不能扔回盘里……日积月累,即便是我不曾讲到的细节,女儿也能判断出在餐桌上什么行为可为,什么行为不可为。
家长要约束自我,陪伴孩子养成“好好吃饭”的习惯。我很喜欢吃零食,可以不吃正餐,但不能没有零食。女儿快满两岁时,我们开始相伴吃零食。不经意间,女儿开始偏爱零食而不好好吃饭。无奈之下,我停止吃零食,按时吃三餐。慢慢地,女儿也不再张罗吃零食,按时吃三餐。我意识到父母的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我开始学习做饭,并有意无意地和她讲讲营养搭配的话题。年年岁岁的影响下,女儿养成了按时吃饭,不挑食的习惯。
我们总说“细节决定成败”,而我骄傲的是在女儿身上体现出的“习惯启发细节”。一次我感冒,到了午饭时间,女儿悄悄煮好方便面,端到我的床前,叫醒我,让我按时吃饭、按时吃药,才会尽快消除病痛。准时、遵守规矩、有条不紊等优秀品质在“好好吃饭”的潜移默化中悄然形成。
无意中听到一首歌,歌中唱到“你是我的小龙虾,麻麻辣辣牵住我的心”,吃货的歌声中似乎也少不了美食。正如我对女儿的爱,麻辣棘手之后也不会消减,愿我们“吃”情相伴,相偎相依。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