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雪
(大连前程高级高中 辽宁大连 116100)
高中政治课的课堂如何提问
许小雪
(大连前程高级高中 辽宁大连 116100)
一提到高中政治课,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无味。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能不适应学生。教师课堂如何提问是重要原因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使课堂充满蓬勃的生命气息
1.缺少针对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讲,而如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教育的需要。但现在有些教师因为课改,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上课甚至不敢讲,整节课都设置情境问题,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2.缺少科学性
有的教师整节课都提问不断,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回答踊跃,似乎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实际上老师提的问题很多都是很简单,学生收获甚微。
3.缺少互动性
一说到提问,我们就认为只能是教师问,学生答,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改告诉我们,教学不能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了多少具体知识,而应培养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不仅会答,还要会问。
1.贴近生活
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要清楚、明确,应当在学生能够听懂,并经过思考能够理解的范围内。生活化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从自身实际感悟政治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加深理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减少课堂常见问题,例如打瞌睡、走神现象等的发生。例如,我在《消费及其类型》教学中,采用“假如你中了500万,你打算怎么花?”的情景化设问,提高学生的兴趣。
2.以鼓励为主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判断和评价,纠正错误的答案,巩固、强调正确的答案。问题的评价以肯定为主。例如:“回答得真有创意”、“你真聪明”、“真给力”等。
3.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积极引导、总结、完善和补充。例如,在进行投资理财这一单元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向周围人发放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后在课堂上以问题与答案并列的形式进行问卷结果展示,并提出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大家共同解决。这样,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
4.采用多种方式
课堂上的提问切忌单一,可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1)提醒式
提醒式提问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迅速调动起来,进入问题情境,开展思维活动。这种方式通常用在导入环节以及补充提问当中。例如:“为什么说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哪几种形式?”
(2)反问式
反问式提问存在于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直接给予学生正确答案,通过提示性反问,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找出正确答案。例如,在教《权利行使,需要监督》一框时,学生提问:“权利为什么需要监督?谁来监督?政府自己监督行不行?”教师可以反问:“权利没有监督行不行?没有监督的权利的后果是什么样?有效的监督能否由政府自我监督来实现?”
(3)过渡式
当教学内容已经向下一个步骤过渡,学生的思维方式可能仍然停留在原先的状态,难以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题时,可以这样提问“我们刚才学习了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是同样是衣服,劳动的时间又差不多,为什么价格差距很大?有的几十元一件,有的上万元一件,有的打折,甚至打到一折。商品价格波动这么大,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除了选择好的有效的提问方式,还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1.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提出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要明晰,杜绝问题含糊不清或理解有歧义。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清晰,能让学生一听到问题,向正确的方向快速思考。如果学生不理解问题的指向,或错误的理解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最终只能是完全背离了问题的原意,导致思维的混乱,无法实现提问的初衷。高中政治教师要明晰问题,就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和流程,根据教材的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沿着预设的思路进行问题的切换,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学生对政治教学内容的自主思维加工。如笔者在讲《生活与哲学》“运动是有规律的”时,明确教学目标—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然后设计教学思路:通过近半个世纪气候变化异常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逐层明确问题:气候异常是天灾也是人祸,天灾能避免吗?请你概括一下规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人在天灾面前无能为力吗?面对天灾人应有何作为? →怎样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 中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相反,如果政治教师提出:你能谈谈对规律的认识吗?学生不知道是问规律的含义、特征还是人与规律的关系,这样既阻碍学生的积极思维,又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全员性原则
所谓全员性原则就是问题的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素养的合格公民,所以,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的活动。政治教师提问中要克服偏爱某些学生的现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抢答、抽答、辩答等多种方式,促使全体学生都去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我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你有没有意见反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反映?如果你的意见被采纳,你有何感想?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对高考制度改革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同学想通过政府网站提出意见,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意见如被采纳肯定非常兴奋,同时也提高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于是,本课重点问题—“民主决策的方式及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3.适中性原则
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不能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否则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从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但也不能没有提问,否则整堂课学生会毫无思考的机会。其次,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水平,切忌提出不切实际或过于深刻的问题,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简单的、可以不加思考直问直答式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与知识贮备,在遵循认知规律原则的前提下提出适中的问题。如一位老教师在讲授《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消费行为,然后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消费行为有哪些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你都认同这些消费行为吗?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对四种消费行为能作较为全面的分析,此时抛出:以上四种消费行为对你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有何启示?切不可首先就提出:我们的消费行为有哪四种类型?你会理智消费吗?虽然学生都有消费的经历,但一开始就问“消费行为有哪些类型”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时机不成熟,“你会理智消费吗”表面看好像直入重点,实质是问题太难,没有对几种具体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的。
4.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问题进行深入学生思维层的政治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设计。政治教师在课堂上,以充满了全班同学的心,让众多按一定的逻辑提出的问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层次推进,不断深化。如果随意设计问题,学生逐一回答问题似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学生没有办法找到问题之间的思维关系,内在逻辑在一个混乱的状态,最终无法形成政治教学内容整体感知。有效的政治课堂提问,应避免过度繁琐的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使所有的问题环环相扣,从具体到抽象,和整体相结合,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如在讲《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投影展示了古今中外名人对金钱的看法及我们周围普通人对金钱的看法,然后设置五个问题:(1)什么是钱?万能的还是万恶的? (2)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钱怎么应该得到?不应该怎么得到? (4)钱应该如何使用?不应该怎么使用? (5)你的同学的“压岁钱”捐给玉树灾区,你怎么看?设计的几个问题紧紧围绕“怎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层层深入,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生活,加深学生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政治课堂如何提问的一点拙见。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气氛,最终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多在课堂提问上下功夫,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