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问题导学的反思与实践

2016-03-03 13:30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中学
新课程(中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反思初中语文

许 梅(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中学)



初中语文阅读问题导学的反思与实践

许梅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中学)

摘要:在现今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范式教学中,对问题导学的模式是否适用于所有课文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有新的尝试,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适合单纯采用文本问题分析法,而重在需要教师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辅以有特色、有效益的导学稿,以重拾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导学;反思

一、问题导学——初中语文教学新模式

现在,全世界学校的课堂都在进行着“宁静的革命”,全世界的课堂都在由“教授的场所”变成“学习的场所”,从班级授课的形式变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和观念慢慢也得以在中国的课堂中呈现出来,而我所在的学校,也开始了“热闹”且“宁静”的“课堂革命”。

语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主要由“备课环”“预学环”“讨论展示环”“反思环”组成。“备课环”是指教师集体备课,分析课文知识点,设计一张适合学生自主先学的导学稿,一般是由“基本字词掌握”“背景介绍”“文本分析”“拓展延伸”“作业”几部分组成,在“文本分析”板块中,教师一般根据课文的内容设置设计4~6个问题,由简到难,层层深入,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理解。“预学环”是在导学稿设计好后交由学生自己结合导学稿进行预学,学生用15分钟左右时间预学课文,自主理解课文并作答导学稿上的问题。“讨论展示环”是学生在上课时,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针对相应问题,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以共同解答和分析课文。在课后的“反思环”,教师针对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再进行辅导解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教法和疑难点进行反思并记录,以获得教学方法和能力的提升。

二、困惑渐生——问题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性

1.问题分析割裂了完整的阅读体验

把课堂还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学定教”都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在结合“导学稿”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听取外校老师的语文公开课教学观摩中,我慢慢发现自己产生了很大困惑:到底在语文阅读教学时,适不适合采用问题罗列式的导学稿呢?围绕导学稿问题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呢?

记得曾经参加了一次语文优质课评比,几位老师展示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教师主导式课堂,教师带领着学生慢慢走近并体验作家的情感。在接下来自己的公开课上,我也选择了这一篇课文作为自己的阅读教学内容,设计了一张导学稿,罗列了五个问题,有自己的导入和情感升华,而课堂则是教给学生结合导学稿去讨论并展示。一堂课下来,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最后的情感升华、深入理解并延伸自己的情感时,学生的情感分析完全脱节,整节课类似于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开始和结束,没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教学体验。

之后,我开始思考,到底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什么导学模式呢?在文言文、说明文等教学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发挥自主学习和积累分析的能力,但是在情感较强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几个问题来理解课文中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吗?

2.导学问题设计的利与弊

在问题罗列式的导学稿作用下,学生和老师一接触文本,满眼看到的就是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这种高度功利化的阅读,个人觉得是非常有害的,它完全破坏了阅读美感、阅读享受和阅读的真实。就像一个职业医生,如果他平时看人的眼光就像解牛的庖丁那样只看到人的生理骨架,五脏六腑,那样子的看人不是太恐怖了吗?

导学稿中五个问题一一分开,虽然是有递进关系,但也割断了文章的整体联系,只是分析问题而没有整体把握文章情感。比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一篇课文的句子情感分析和整体情感把握,是两张导学稿十个问题能解决的吗?杨绛《老王》一文中,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到底学生是如何理解的,他们可以在五个文本问题分析后直接上升到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吗?

另外,在阅读教学前,由于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先学能力和习惯的缺乏,学生拿到导学稿后所谓的“先学”,慢慢演变成先把字词题做一下,因为最简单,然后看一遍文章,在“文本分析”的几个问题下面写上一些自己的答案,有时只是几个字,好了,一张导学稿,一份先学任务就此完成,接下来就是等上课时听好的学生说,听老师报正确答案了。而在这样的预学过程中,教师完全不能真实地掌握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就无法在课前做教学预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疑难进行引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此的导学稿设计,使阅读课堂中少了出彩和惊喜,失去了语文教学的魅力,难以使学生与作者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像《心声》课文中那样,李京京因为万卡的故事勾起了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勾起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他读一篇课文可以朗读到浑然忘我,声泪俱下,而其他同学却没有这种情感,因此普通话再标准,也难以理解作者的情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一篇好的文章,对学生来说,只是“看看”“问问”“答答”,不是“读读”,没有“理解”,缺少“沉淀”,再好的文章也是浪费。正如现在的阅读教学,我们喊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可是,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到底在课堂的哪个角落里呢?

所以,我的建议是,重新审视语文阅读课堂新范式教学。

三、在新模式中重拾阅读教学的魅力

1.阅读教学应重视情感目标

新范式的“先学后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在知识和方法型课堂中是适用的,比如数学演算、科学实验、英语语法知识学习中,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的文言文课堂中,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字词积累,自主学习理解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点众多。语文学习中有形的知识点,修辞、逻辑、字词、结构、听说读写的学习是有方法可循的,可以讨论分析,但是语文更充满了“无形”的“积累、涵咏、感受、品味、体悟、欣赏”,这就是语文学习中的语感培养。“有形”的语文是外壳,“无形”的语文才是内核,“外在的语文要素只有化为内在的熏陶感染,才能积淀为内在的语文张力,造就为人生的语文力量”。

课堂中如果只是分析课文内容而忽略语感培养,将语文学习的内容缩减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点,将一篇优美的文章教学用问题导学的模式呈现出来,“考什么教什么”,把本来很开放很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收缩成一张考卷,语文学习就会失去它的价值和乐趣。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材中精心选取了较多的情感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这方面对学生的正确导向。

而教学的“情感与价值观”这一学习目标,很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获得相应的体验。如在九年级上册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是那位父亲(母亲),你会不会上前和于勒叔叔相认?”学生在一番争执和讨论后,大部分学生偏向了“不和于勒相认”。虽然这道题目的答案是开放的,赞成和反对的举动都有相应的理由,但是大部分学生这种忽略亲情的答案其实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这时,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也许不用强制学生改变看法,但是论述亲情的重要性,温暖感人的亲情故事都会引导学生有更良好的情感体悟。

所以,在导学模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观念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也不应该只有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情感的体验。在教师的温言细语中,循循善诱中,学生才可以暂时放下对句子、结构等的分析,一起携手走进属于作者的,属于师生的感情世界。

2.教师的导学设计要突出个人特色

在语文的课文教学中,导学稿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变通。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罗列课文重点字词,记性字词积累,用分析法等;在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中,可以偏向于课文结构,写作手法等知识点的分析,而在诗歌、散文、小说等阅读教学中,导学问题设计可以多样化、个性化。

一是问题设计不应该面面俱到,小知识点大问题全部放在一起,面面俱到反而会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甚至就是“走形式”。适合课堂教学的导学稿在设计时,需要给学生以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提供空间给学生自己积累字词语句,更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多去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理解前后思想感情的转变,而不是因为不同课时的需要,让学生今天理解前半篇文章,明天理解后半篇文章。

二是问题设计应该有教师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线路。现在的导学稿设计要基本符合几个语文老师的课堂要求,少了语文老师自己个性化的发挥,更少了经典阅读课堂那种一堂课的“目标精要”,少了深入理解精要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往往是在“深入理解”或者“个性化阅读”中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才会有真正的认知和体验。

我曾经尝试过几次放弃导学稿而采取“目标精要”型的课堂,比如,我模仿《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一期中朱则光老师的《藤野先生》课堂教学,围绕文章中鲁迅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这一个词来展开教学,一个老师仅仅是关心学生并不能称作“伟大”,鲁迅如此评价还要联系到当时他的求学背景,藤野先生不只是关心鲁迅的成绩,更是在鲁迅对社会对身边知识青年特别失望的时候,给了鲁迅以希望和民族尊严,所以才会是“伟大”的。围绕一个词来展开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让我感觉整个课堂目标明确,过程紧凑,学生理解也比较深刻,比导学稿上先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再分析鲁迅的“弃医从文”转变这样子分块教学更有效益。

三是在导学稿设计中,应该多问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读出了什么?你对这些文字是怎么理解的?你对文章哪些内容的理解有障碍?你是怎么看待人物这种想法的?这些问题不需要什么统一的答案,学生在不偏离原则的情况下,自己有创意、有个性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这样子的问题和解答,不仅让老师看到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程度,以便于更好地展开教学,也是在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后的社会中,少不了个人的独到见解,更少不了个人的创意。

不得不说,语文教学要教得好是一件很难的事,教学新范式要切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件更难的事,需要每个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去完成。而教学的变革,虽然在国外的一些学校或者中国的杜郎口、昆铜中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种学生自主的学习模式就一定通用呢?我们用不用考虑公开课观摩课“作秀”的问题,或者学生原先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问题呢?

《教师的挑战》《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专家们对语文教学新模式意见不尽相同,而我的看法只是自己的拙见。这两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对阅读学习也在不断摸索,有些课堂是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特色来进行,又有哪些课堂特别适合用新范式的形式,只是自己能力有限,还需要继续思考和践行。

参考文献:

[1]蒋红森.语文,是难的!:关于语文教学科研问题的自问自答[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13(01).

[2]朱则光.藤野先生课堂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 (01).

[3]余映潮.阅读艺术教学50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编辑孙玲娟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反思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