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芬
(吉林省辉南县杉松岗镇中心小学 吉林辉南 135114)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上如何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
潘淑芬
(吉林省辉南县杉松岗镇中心小学 吉林辉南 135114)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仍然有很多学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家长过多的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非常严重。在素质教育中始终强调学生的发展要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排在首位,足见其地位举足轻重。
品德社会 学生 道德品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和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个学习做人的过程就是教学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每项活动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而目前品德课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而且学校缺乏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视,在教师安排上较随意,教师流动性大。这就造成:一方面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品德课的课程标准体系,教学中有些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表述的语言偏离了教学目标。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如有的教师在讲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四课中“包装袋上学问多”一课时,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包装盒,耗费了20多分钟有的同学盒子也没做好就下课了,几乎成了手工课,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这反映出教师没有整体把握教材,没有紧扣单元主题进行活动性教学,结果教师费了很大劲,课堂上活动热热闹闹,但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有哪些活动体验?对活动有什么感悟?教师却忘记了,教学的实效性没有。还有一些教师只重视课本教材的学习,而不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没有把握课程的性质,教学中只是参考教参,照猫画虎,没有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也造成课堂教学效果是低效的。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摈弃那种品德与社会是副科的思想,而是担负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真正的主科,以对国家、社会、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对自己专业成长负责的职业进取心来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领悟,明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性质,使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符合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理念和意图,这对我们的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是非常重要的。[1]
教育要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按照学校学期的课程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始终如一贯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但教学目标重点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学科教学的精髓,是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意识框架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作为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目标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应该重视其不可低估的教学魅力,学生在教学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并感知良好道德品质的价值,学生将会意识到良好品德对其自身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而更加坚定地努力学习良好品德并将其实践应用于现实社会生活。这一教学过程中的特定创设的情境,对于学生认识感知良好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验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没有体会,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从中感悟,从感悟中感知。仍以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为例,在“温暖的家”这一目标下的分目标“萌发对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感知的良好品德是“孝敬和尊敬长辈”。为了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感知“孝敬和尊敬长辈”的良好品德的价值,教师就要创设特定情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父母”为孩子操劳一天所付出的全部辛苦的情境,让学生扮演“父母”,让他们身临其境体会“父母”一天是如此的辛苦:要起早为孩子做自己最爱吃的饭,还要背上孩子的书包送孩子上学,还要担心孩子在校的学习和安全,晚上要陪孩子做作业等,而父母白天也是要上班,晚上也是有自己要做的事情的,可一天的精力却全花在了照顾孩子身上。让孩子看出“父母”为他们付出太多的辛苦,从而萌发了今天晚上就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意识,不要再惹父母生气等,这就实现了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体会感知良好品德的价值。
有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现在课堂上教师大多能给与学生及时评价,但有的教师存在评价用语太笼统,不论学生如何回答教师总是说“你真棒”、“回答得真好”,这样学生并不清楚他到底哪做得好、回答得好,时间一常,这样的评价就会失去激励作用。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教师并没有认真听、没有用心去关注学生。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与确切地、具体地评价,避免千人一面。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教师的评价偏离了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或导向不清。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把赞美的评价给了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而忽视了一些说得磕磕绊绊,但却是真实感受的同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德育课关注的是学生情感的体验,而不能偏离目标像语文课那样关注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2]
总之,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影响它的效果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探索。[3]
[1] 赵慧臣.基于微博的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模式建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2,(1).
[2] 王莉岗.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J].新校园,2012,(6).
[3] 陶志琼.中小学生价值教育的关键内容构成[J]. 教育发展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