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江苏省溧阳市第二中学)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谈
王娟
(江苏省溧阳市第二中学)
法制教育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思想品德教材蕴含着诸多法制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需要一定的策略,需要人们进行思考和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教育渗透;形成活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素养决定着民族进步的步伐,他们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作为肩负人才培养的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法制教育,思考自身学科之法制教育渗透的问题,现将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拙于笔端,以期得到广大同仁和专家的指教。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所必须看到的现实是,法律常识一般比较抽象,作为学生其能够接受的兴趣不是很浓。要想让一个个学生喜欢上那些比较抽象的内容,那必须赖于一定的载体。我们比较有意义地感到,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思想品德学科课程,在教学时如果能够比较有效地进行渗透,那将获取两全其美的效果。应当说思想品德教学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合拍的。如果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注意法制教育的渗透,如果在思想品德教学的法制教育的渗透中注意学生良好性情的陶冶,那将会比较理想地获取渗透的效果。所以,在形成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中,比较关注所渗透内容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性情陶冶,努力让一个个学生能够得以性情的陶冶。从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看,虽然某些方面的内容还不能完全与法律法规挂起钩来,但如果将其做出相关延伸性的思考后,那也就完全可以上升到法制和法律的高度。如一些日常行为,看似鸡毛蒜皮的事情,但真正遵守起来就是比较现实而又理想的遵守法律法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将相关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与法律法规进行联系,并以相关的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得以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法律概念抽象性使学生不大容易接受,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心智的启迪。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相关的课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广泛的智慧凝聚时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实现学生益智的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不完全需要以正反双方进行擂台,可以以人们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无论是正面的看法,还是负面的看法,都允许学生进行敞开心扉地表达,真正意义上做到无拘无束。在学生的辩论中,要求学生允许别人把话说完,然后再去自己表达。例如,在教学《公民的义务》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时,就将社会上的一些人只求享受权利,不去履行义务的现象搬上桌面。让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同学们有的也以为既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而有不少学生反而这样以为,应当让人们去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这样学生一点点地辩论着,越辩其辩论的热情越高,争论也显得越是激烈。学生经过辩论,对权利和义务一致性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所受到的启迪也比较深刻,普遍产生这样的观点:每个人既要享受权利,又要履行义务。
学生的行为情形,从一定意义上讲决定着其对法律相关条款的理解程度,也从相关意义上说明,思想品德在学生心理所烙下印记的深浅程度。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自己行为良好或者某些意义上的行为规范,导致行为结果远离一些人们普遍认为的不良或者某种程度上的可能性违法。在平时,不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有时就是因为语言和行为的冲动,导致自身违反纪律。鉴于此,形成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需加强学生行为的匡正。加强学生行为的匡正,有时是得不到学生理解和支持的,有时还完全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情绪,形成某些方面的逆反心理。为了学生行为的匡正,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尤其在平时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些典型的案例应当典型在对相关法律的触犯,并且是多重意义上的非故意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以案说法,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法制宣传教材,那学生将完全会在自身的行为中产生诸多的自觉。加强学生行为的匡正,还需要做出相关意义上的引导,对一些学生的鲁莽要做相关的疏导工作。如利用微课程,将社会上的一些过失犯罪制作成课件,学生便从浑然一体的图片、画面和文字中感到行为鲁莽的严重性。学生亦便比较理想地感到凡事必须三思而后行。
总而言之,形成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需要人们去披荆斩棘地进行探究,需要人们进行理想的教育实践。只要潜心研究,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定能绽放出靓丽的奇葩来。
[1]刘先秦.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制建设与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汪金杰.护校学生不良行为的传染及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周功满.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5(3).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