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顺汪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高级中学)
化虚为实创设情境 化繁为简深入历史
——以《邓小平理论》例谈创设课堂有效历史情境
沈顺汪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高级中学)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情境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也成为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基于历史情境设置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学能力,提升教学实效。尤其在理论性历史课堂的设计中,有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历史情境,能够将抽象化的历史形象化、生活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历史情境;生活化;有效性;思维性
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主要讲述20世纪以来中国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选自本单元的第三课,课标要求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并感受邓小平的创造性智慧和胆识。本课天然的弱点在于理论过于枯燥,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难以获得真切的历史感,很难达到情感与思维的高度结合、认知与体验的高度统一。因此,需要有效设计生活化的历史情境,从而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通过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促进主动参与,增强历史教学的实效。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够将封闭的教学转向开放,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认知结构的形成,其核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动机是激励人们生活的内在动机和力量,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参与的前提。创设引人入胜的历史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探究的重要手段。本课的重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教材对其介绍的文字内容较少,理论性过强,内容枯燥,时间跨度大,若按教材的要求对知识做简单的梳理或讲解,学生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主动地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精神。但是,在此课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和针对性,情境的设置要依据教材和课标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从形成过程中感受邓小平理论的地位。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建设的重要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使中国“富”起来了。在设计历史教学情境时,我们要紧紧抓住“富”起来的这个线,寻找中国“富”起来的历程,用贴近生活实际的实物的演变演绎理论的形成,彰显时代气息。
在整个教学中,我创建了“王××”读新闻的情境,虽然“王××”是虚构的人物,新闻却是选取的真实史料,如图片、报纸等,在讲述“邓小平理论形成背景”时,我设计的是“青年王××通过公社的喇叭听新闻”(内容分别是“两个凡是”、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讲述中共十二大时,设计“青年王××读报”;讲述中共十三大(1987年),设计的是“青年王××”进城干个体,在黑白电视上看新闻;讲述“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时,设计的是“中年王××”在彩色电视上观看新闻(视频展示“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内容);讲述“中共十五大”时,则设计“富裕的中年王××”上网查阅相关新闻。在“王××读新闻”的情境设置过程中,“王××读新闻”的方式也在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从侧面体现理论的形成和在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建设成就。此情境的设置既突破了重难点,又能凸显材料的工具性地位。
(二)历史生活化,历史情境的设置要贴近生活,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
“王××读新闻”借鉴了当下较为热门的“老吴说新闻”“第一时间”等电视节目的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易于接受。此外,在新闻内容的设计上,也可将突出时代特征的内容融合生活化的要素。如在设置“中共十四大”情境时,我们可将“股市”“证券”等新闻内容向学生展示,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形象的历史教育,生活化教学情境所呈现出来的魅力,将会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对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情境设置时,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实施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有助于体现历史的生动,也有助于理解生动的历史。
(三)情境的设置要具备思维性,注重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效性
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特别重视学习与寻找“重建过去”的证据、线索和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情来进行情境教学,彰显历史课的基本特色,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本课我创设了如下情境:1978年12月,王××听到这样一则新闻:“此次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王××所在的“公社”指什么?1978年王××所听的新闻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重要会议?该会议的内容的是什么?这次会议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什么重要作用?
(2)1982年,王××所读新闻涉及的是我党历史上的哪次会议?其内容是什么?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和重要作用?
(3)“南通对内对外敞开”指什么?与十一届三中全全会的召开有何关系?
通过这些历史情境的设置,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本课的内容与必修二“改革开放”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此方式,可以让学生将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加以比较联系,在生动强烈的情境进行强化刺激,使学生对认知过程中建立的表象深刻感知,同时对旧识进行催动和迁移,将知识内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形成的新概念系统记忆清晰,理解深刻。
1.枯燥的历史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它能够缩短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和教学的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动情的境界。
2.能够诱导学生的历史思维,达到情感与思维的高度结合、认知与体验的高度统一
巴尔扎克说过:“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抛砖引玉”,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历史材料和历史细节,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将历史鲜活地多样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于历史长河中,诱导学生思维,带动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实施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有助于体现历史的生活化,也有助于理解生动的历史。历史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历史内容中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其历史思维,实现师生双方认知的趋同和思维能力的共生。
[1]何国宏.浅析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8).
[2]周明,李健.《罗斯福新政》的教学设计:基于历史情境有效设置的教学思路[J].中学历史教学,2011,6(30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