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指挥
(江苏省淮安市季桥镇初级中学)
略谈基于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指导
杨指挥
(江苏省淮安市季桥镇初级中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该学科非常重视听、说、读、写、思五门基本功的训练,其中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技能。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从读做起,综合多元化地进行阅读训练,认真落实好双基教学,扎实做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工具性;听说读写;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和学生片面追求应试技能的培训,语文阅读训练被简化为阅读短文的理解训练,教师和学生都重复机械地进行解题技巧训练,训练的目的就是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和高分化,原本鲜活生动的语文阅读成为机械化、标准化的文字游戏。这样的局面让许多有识之士吐弃和诟病。那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究竟何去何从,怎么调整摆脱这样的厄运,回归语文阅读教学的自然时代,真正让语文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基础性学科,进而成为全民喜爱和必备的交流工具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阅读方法既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和引导,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内驱的动力,更是习惯养成的必要前提。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从兴趣抓起。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生活嗜好,要调查和建立学生阅读价值取向的信息库。其次,保证选读书书目的文质兼美、语言质朴鲜活而又能引人入胜,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再次,要设计阅读的梯度。语文老师要总体设计学生阅读的计划,按照初中三年的时间建构比较合理的阅读规划,切忌盲人摸象,茫无边际。还要搭建多种激趣的平台,要采取故事演讲、征文小报、视频广播、创编剧目等形式让学生有展现读书成果、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和平台,以此激发兴趣,培植能力,培养习惯,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设置悬念是良好教学的开始。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当学生研读了经典的片段和章节后,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应该吊吊学生胃口,在悬而未决时故意留下未解之谜,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新大陆”,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当接到于勒叔叔的书信后,我们全家欣喜若狂并制订了上千种计划,这时老师故意询问:“如此精美的计划多么让人陶醉,我们都为这一家人鼓掌喝彩甚至是羡慕不已,是不是?”可是学生却纷纷说:“老师你错了!”老师故作不解:“为什么?”于是学生为了说服老师拼命地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悬念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语文教师在教学“好书推介”或者是进行“课前三分钟”活动时要善于运用梗概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节省时间达到纲举目张的功效。比如,教师在推荐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如,教学“四大名著”时,用故事梗概法导入新课非常有效,教师就可以通过口头描述将故事的大体梗概给学生讲出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听得兴致勃勃,课上听到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课下也会更加有兴趣去阅读这本书。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是当下时兴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做直观而又生动活泼,效果非常好。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影视剧中的精彩片段剪辑整合变成教学视频,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这些视频受到学生的广泛青睐,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趣而又凝练高效。比如,阅读实践活动“我所了解的《水浒传》”,学生都会使用影视剧视频或者将有关知识制作成小视频,增加了课堂密度,又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富有画面感和色彩感。
每一篇文章都有固定的文章结构,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巧妙运用这个方法,将文题、层次、写作方法、表现特色形成示意图表,让学生阅读后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对重要的片段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便于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节省时间投入更多的语文阅读中。比如,在阅读《看云识天气》这一篇文章时,作者是围绕着云和天气这两个来讲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在文章中也一目了然:“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要求学生形成阅读结构图,进而根据图表进行针对性的阅读。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在阅读习惯和方法引导上下功夫,要学会使用悬念法、梗概法、视频法、结构法等方法进行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便捷高效,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作用,进而将课标精神落到实处,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更上新的台阶。
[1]张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刘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贾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陈丽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1.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