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幼儿园 福建厦门 351100)
浅谈如何捕捉幼儿的“哇时刻”促进活动生成
李 丹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幼儿园 福建厦门 3511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掌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应注重观察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抓住幼儿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疑惑,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捕捉 “哇时刻” 生成 活动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人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出现了“哇时刻”,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和实践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哇时刻”,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让孩子们心中感到“哇”的时刻或者“魔法时刻”,那些孩子们能做、感兴趣的事情。在幼儿园一日的生活中,有着孩子们无数的“哇时刻”,这些“哇时刻”恰恰是生成活动最好的切入口。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捕捉放大这些“哇时刻”,生成更多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活动呢?[1]
孩子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幼儿拥有安全感。 教师如果总是高高在上,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臆测孩子们的内心,那么势必会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孩子们在心里过于敬畏教师,导致孩子或沉默不敢发表见解,或人云亦云缺乏新意。那么,教师就难以听到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因此,尊重孩子们的内心兴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出现“哇时刻”的关键。在这里,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因此,要让幼儿敢于生成,教师就要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蹲下身子来与之平等对话,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孩子在教师面前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听到这些“另类”的“哇时刻”往往就是孩子生成活动的资源。
教学的灵活性是教师成功教学的保证,幼儿的兴趣是其成功学习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和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应考虑到幼儿可能出现的想法、行为以及可以引导的方向,深入挖掘教育可能具有的价值。只有当教师事先设想了可能出现的无数“可能性”,才能在活动中更加地游刃有余,冷静地分析和判断“美丽意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产生“美丽意外”的机会,迎来更多的“哇时刻”。“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够有机结合的。教师应更多地营造、创设各种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里经历一个个“哇时刻”。
例如:孩子们进入大班,对于早期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幼儿园的香香吧、阅读区等不再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祭奠厦大校主陈嘉庚先生的清明节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校内一家正在装修的书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等待书店重新开业的过程中,教师分析了班级孩子们目前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不少孩子们对于参观书店、礼貌阅读等这些方面的经验极其欠缺。因此,教师便预设了亲子社会活动“我会文明参观”,引导爸爸妈妈带领幼儿参观厦门市或者厦大的其他书店,让孩子们提前了解书店的简单构造,感受书店中的安静氛围,争当一名文明参观的小朋友。 在探寻过程中,教师更多地不是去维持孩子们的参观秩序等,而是更多地去关注孩子们在参观书店中的“哇时刻”。“咦,书店里怎么样才能找到我们小朋友看的书呢?”“哇,这家书店里还有个漂亮的咖啡屋哦。”……在不断冒出的问题中,师幼共同收获了邂逅“厦大不止书店”的美丽意外,这些意外正等着小朋友们继续去探寻答案呢!
《纲要》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生成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帮助、引导。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
对于教师而言,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随机出现的生活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那将毫无价值可言。生成活动对教师价值判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大量生成与预设的交替进行中,教师要对幼儿的反应作出快速的价值判断,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及时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分析判断,可以引导孩子们共同参与到更具有教育价值的一个“哇时刻”中,“你们在书店里见过哪些电子借阅设备呀?”“那些设备都有什么特殊作用呢?”引导孩子们去建构原有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积累更多、更新的知识,把这个知识网建构得又整齐又结实,进而推向另一个高点。这样既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又推动幼儿学习向纵深发展。
在生成活动中,往往是从孩子们的诸多质疑产生的。但是生成活动的不断推进中,仅仅有孩子的“质疑”是不够的,教师的“质疑”也是回应孩子的一种良好催化剂。此时教师的“质疑”,让孩子们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厚,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探索意识。 而“调控”则要求教师因人而异,对于能力强弱的幼儿进行不同的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完成可以暂时充当“甩手掌柜”,而当孩子由于能力的原因而遇到困难无法进一步发展时,教师要伸出手帮一把。同时,“调控”还要求教师事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孩子有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当孩子们出现问题时,才能适时进行“调控”。
孩子的生成无时不有,他们的生成来自于自身的兴趣、需求、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关注幼儿的“哇时刻”,倾听幼儿的热点话题,学会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敏感性问题,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保持孩子心中的好奇。我们不仅仅是要有“善于捕捉幼儿兴趣” 的意识,更要有一颗细致观察孩子的心和一双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眼睛,及时去发现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孩子们学习得更快乐!
[1]尚伟伟.《在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中巧妙生成》(J).《教育导刊月刊》.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