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强
(福建省安溪蓝溪中学 福建安溪 362441)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刘自强
(福建省安溪蓝溪中学 福建安溪 362441)
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机械地运用多媒体,过分夸大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运用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 教学手段
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中学课堂。多媒体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目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低估乃至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在此,笔者就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运用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如果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过分依赖于课件,让课件“统治”课堂,CAI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单一,那么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就会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是否适合上信息化教学课,“坚持”堂堂必上信息化教学课。由于整天忙于开发研制教学课件,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简化媒体程序,把握媒体出示时机,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注重情感交流。教师要切忌只顾操作机器,让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将充满人情味儿的师生关系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悟。
随着不少制作课件的软件如Powerpoint﹑Aothware﹑3DMAX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利用互联网上更多的资源来为语文教学服务已成为可能。但如果课堂上教师过度迎合学生口味,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只大量堆砌图片和音乐,大玩花样,就会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从而导致学生脱离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品味,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以研究语言文字为本,“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通过与文本对话,对语言进行品读﹑感悟﹑积累来获得阅读感受﹑培养语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再怎么先进,也代替不了朗读这种学习语文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
由于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力求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密。但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演示,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修改,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流畅。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机制﹑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能动性难于很好地发挥。而且由于一切都是设定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中,学生便没有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阅读感受,一些学生很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见解也没有机会得到肯定。长此下去就会严重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不到,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素材的组织上应是灵活的,准备的素材要多,将它用菜单的形式提供出来。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确定哪些该用,哪些可以不用。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设计得开放一点,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同时要舍弃那些凝滞的﹑呆板的所谓标准答案。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该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要能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不能把课件制作成呆板的机械的模式,非那么讲不可。从而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役。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时刻注意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认真考虑课件的使用价值,缜密思考﹑科学设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