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红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我国高职德育研究的述评
■曹美红
近些年是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它不仅经历了规模的迅速扩张,也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转变的巨大挑战。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也开始从量转到质上,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等技术,而且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古人有云:“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倘若一个人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其业务能力再强,本领再大,又能成何大器?现代大型企业选拔人才,都非常重视对道德品质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把德育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这是高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培养终身型人才的要求。
笔者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整理,发现学者们对高职德育的研究可分为高职德育内容的研究、高职德育课程的研究、高职德育教学的研究及高职德育模式的研究四大部分。下文将依次从这四方面展开梳理,但囿于所见文献的范围与深度,可能造成重要文献的挂一漏万,因此仅是一孔之见。
(一)高职德育内容的研究
由于不同时期对高职人才类型的需求不同,在德育方面的着重点也不同,德育内容自然也有变化。研究者们对德育内容进行了不同创新,并对什么是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探索。
1.内容创新的研究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在德育方面顺应时代的合格人才,保持高职德育的持久生命力,高职德育内容必须注入新元素,扩展新内容。卢兆梅指出,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地方人文精神和城市精神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等来更新拓展德育内容。而刘方涛则认为,高职德育内容要通过公民教育、道德和价值教育、思想教育、国家和社会教育、品质教育来不断完善和创新。崔红丽也阐述道,高职德育应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世界文化、企业文化中吸取丰富的德育资源,不断充实德育内容。
2.高职德育核心内容的研究
对待高职德育内容的各方面,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培养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高职人才。关于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应是什么,叶穗冰认为,职业责任教育是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是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德育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薛晓妹则进一步指出,培养高职生承担各种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应为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
(二)高职德育课程的研究
在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始终居于中心地位,而高职德育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德育课程,因此对于课程的设置,要高度重视。
1.课程设置的研究
李新萍(2012)提出了课程的一种设置,认为其设置要精减教学内容,降低理论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基础文明素质教育。而张少兰(2013)则把价值澄清理论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意识强化。
2.隐性课程的研究
高职德育隐性课程是指校园物质、精神、制度环境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及行为方式。由于教育体系中片面注重正规课堂教育,使得隐性课程被教育者忽视。但近年来随着对课程开发的探索,人们开始挖掘这种有效课程。
金慧峰指出,完整的德育课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知识性德育、活动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要有意识地构建隐性课程,同时注重校园和班级的特色文化的塑造。而如何建设隐性课程,刘自斌认为要通过健全隐性课程建设机制、搭建隐性课程建设平台、完善隐性课程硬件设施、强化制度建设在德育中的隐性作用等来增强隐性课程建设。
(三)高职德育教学的研究
为了增强高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效果,满足现代社会对高职德育教学的要求,很多学者针对高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德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创新。更有学者提出,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
1.高职德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何伟提出了活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和对话式启发教学法五种方法。刘畅在“生活德育”理念下,提出了高职德育新教学法,即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式教学法、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法、角色模拟生活化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
2.高职德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对于如何实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王晓斌认为,应该以文史哲知识的熏陶和艺术感染力来塑造学生的灵魂,鼓励他们自由地思索,并赋予他们一种内在的崇高精神和独立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更有学者通过妙用学科发展趣事、搭建学生与古人和他人对话的平台、反思学科发展史、利用科学家身上的优良品质陶冶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高职德育模式的研究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现有的德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在复杂多变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下社会,必须改变不合时宜的旧模式,进行现代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者们在某种视角下或某种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了高职德育模式的研究。
1.基于某种视角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
彭新立站在校企合作的角度,通过充分利用校企两种德育资源,重构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标准,创建了思想修炼德育新模式和职业体验德育新模式。王汇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培养职业创造能力、构建良性校园文化、塑造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形象、加强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等来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
2.在某种理论下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
赵爱芹在价值澄清理论指导下,通过“增强与现实生活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品德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培养”来形成了新的德育模式。任立华通过“开发基于生活世界的体验式德育;建立面向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德育网络;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来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
除上述研究之外,学术界还着手了高职德育的改革、目标、现状、体系等的研究,但其研究论文篇数较少,且较分散凌乱,因此,本文暂不做进一步的归纳梳理。
通过对高职德育研究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对高职德育研究的大致方向及相应深度,这对后来者进行高职德育研究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学者们对高职德育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有相当高的借鉴价值,尤其在高职德育的教学、课程、内容及模式方面。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值得我们反思。
(一)研究内容缺乏理论提升
总体来看,高职德育的研究者多为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涵养较低,所以研究内容大部分是经验的总结。这样写出的论文虽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整体水平较低,提出的观点也较浅显,留于表面化,很难解决实质性问题。并且这种根据个体经验得来的结论缺乏普适性,借鉴价值也不高。
(二)研究成果得不到广泛认可
从研究成果的发表刊物来看,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高职德育研究的论文很少,在CSSCI上发表的更是凤毛麟角。这说明高职德育研究的不成熟,并且在一定程度会打击研究者探索的积极性。若想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高职德育研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并且还应有其他研究者队伍的加入。比如高水平研究者的加入,即教育领域的大批博士或专家的加入;又如其他领域研究者的加入,即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加入。
(一)加强理论研究
从有关高职德育研究的历程来看,研究的问题往往是来自实践的零散话题,多属于“问题——对策”型研究,而对于高职德育各方面的理论研究却很少,即对高职德育各方面的概念、定位、属性、特征、功能及价值等的基本理论研究很少,即使有个别理论研究,也只是对主要观点的解释,尚缺乏深层次的剖析。而在对基本理论没有彻底理解的情况下去研究对策问题,往往形成架空形式,造成研究不严谨,内容混乱。比如在对“高职德育内容”和“高职德育教学”进行研究时,由于概念的含糊不清,往往造成“德育内容”与“德育教学的内容”相提并论或互相倒换,以致最终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加强高职德育的理论研究迫在眉睫。
(二)注重对国外相关经验展开研究
我国对高职德育的研究主要是对我国高职德育经验的总结,对国外高职德育的成功经验借鉴较少,深入分析更是几乎没有。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高职德育的内容相差甚大,但德育的模式、途径、方式等可能存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随着高职德育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展,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对国外相关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关注。例如:对于高职德育模式的研究,我们习惯性借用的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除上述三种模式外,尚有建立并使用于西方德育工作的关怀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理性建立模式等等,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研究。当然,相关学者或研究机构也可以通过加强对外交流,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其高职德育,之后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研究。
(三)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方法是研究事物的逻辑,探索事物的途径,合适的研究方法能够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未来高职德育的研究应着眼于研究方法的创新。由于高职德育的主要研究群体在教育领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也局限在教育领域,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所以高职德育的研究不能拘泥于一个学科的某几种方法,而要在已有的研究方法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多个角度的研究,优势互补,增强包容性。例如对某个院校进行个案研究时,应选取具有典型案例的事项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各个学科进行共性的总结,以便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责任编辑:杨建)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当前山东省继续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ZZ15004)、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6年度一般项目“济南学习型城市建设现状及推进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JNSK16C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