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育观下校本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以莱州市朱桥镇中心小学为例

2016-03-03 06:46杨振亭
现代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校本评价学校

■杨振亭

(作者单位:莱州市朱桥镇中心小学,山东烟台 261400)



差异教育观下校本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以莱州市朱桥镇中心小学为例

■杨振亭

一、研究的背景

莱州的校本课程开发以“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源头,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活动课尤其是“校本选修类活动课”的实践铺垫,并在略早于2001年的“学校特色化活动”中孕育,在2003年新课改启动后按照《烟台市义务教育五四分段课程实施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正式步入行政引领和专业指导下的规范化轨道,是在2007年以后。2008、2009年,莱州教研室和教体局相继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区域内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进入新阶段。

此间,尽管大家的积极性高涨,但有些认识是模糊的,实践中出现了诸多误区,譬如顶层设计缺失、生本意识淡薄、实践操作失范等等,尤其是“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等非学生立场的做法更偏离了校本课程应有的“观照和发展学生个性”这一核心价值。

基于上述状况,我们决定遵循烟台差异教育理论,深入探讨校级层面校本课程规划与实施的可行策略,从根本上确保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二、研究的内容

五年来,我们结合农村学校特点,采取行动研究法,以认知基本概念和理念为起点,以明确整体思路、框架、分类为关键,以组织实施、管理评价为重点,稳步推进研究。

(一)规划设计

1.建立基于差异教育观的课程认知。校本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板块、类型。将其置于差异教育视域,更加突出了“立足学生个性特征和倾向,着眼学生差异化生动发展”的价值取向。即站在学生的立场,在学校课程整体框架内,合理设置并开发多元、开放的校本课程,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获得更生动的舒展和更具价值的生长。着重于两点:一是调研学情,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二是丰富门类,提供尽可能多的方向和领域。

2.架构居于学生立场的开发理论视角。差异教育观下的校本课程,是由培育学生基本素养的必修类课程、发展学生个性的兴趣选修类(专长特需类)课程构成的。首先,所谓必修类校本课程,其主体部分应是学校遵循自己的办学理念,依据学校课程目标,分级、分序列开发出的主题课程。它立足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强调主题统一性、内容系统渐进。分级、必修是其突出的组织特征。这类校本课程严格控制门类,做到“主题鲜明”。其次,所谓兴趣选修类(专长特修类)校本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教师)依据学生兴趣或特长自主开发的类型多样、可供选修的课程。尽管指向于个性发展,但也有区别:兴趣选修类强调学校课程目标下的丰富多元,开放、选修是其组织特征,鼓励多样化,做到“百花齐放”。专长特修类强调根据特殊学生的自身潜能或依照特殊学生的自身特长而设置,量身定制、资源特配是其突出特征。

3.确立基于差异教育观的校本课程框架。我们紧扣“让每个孩子都本真、优雅、快乐地成长”这一育人目标,架构了以素质养成和个性发展为结构,多领域、多形态、长短时并行的弹性校本课程系统。包括:(1)加固学生基本素养的必修课程。如主题鲜明、容量不一、全员必修的经典早读短课、主题班会、升旗仪式、艺术节、体育周、开学典礼等,在学期初由学校统筹安排。(2)拓展学生兴趣爱好的选修课程。分“身心健康”“乡土社科”“劳动科技”“艺术素养”“学科拓展”五大领域,包括“纸工装扮生活”、“与昆虫交朋友”等近20门课程。学生在每周二下午大课间及第三节以“自主选课、走班学习”的方式学习。(3)发展学生艺体特长的特修课程。面向有艺体专长的部分学生,立足于他们的特长发展,强调量身定制、资源特配。主要利用周二之外的大课间时间,以专职教师辅导的方式组织实施。

4.精心设计有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紧扣具体的课程目标进行设计。突出了五点:一是生本性。强调走出“教师垄断”误区,弱化“全员同一”意识,让学生“在场”。二是情趣性。让学生感觉课程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学习起来有趣味。三是综合性。包括课程领域或学科的关联、多元化方式的互补、广度或深度的契合、知识与文化的融合。四是序列性。包含“先后顺承”和“水平层次”两个方面。五是创生性。除适时呈现外,还强调有的课程是师生的过程创生,预设不是唯一。

(二)组织实施

1.调研选题,撰写校本课程简介。学校首先以学期为周期,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校本课程主题。学校鼓励教师结合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情况,尤其是对具体学情的了解和把握,依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掘学校内外的可用、有利资源,自主选择、确立一个具体的校本课程主题。比如,区域内的郎岈村几乎家家养花,家长有这方面的优势资源。一些学生耳濡目染,对此既感兴趣,也掌握了些技术和“门道”。因此,该校在中高年级开设了“花卉知识”这门课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拟开设的校本课程,我们指导每个开课教师都用精练的语言撰写“课程简介”。主要写明白课程类型、课程意义、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所适合的学生范围,以便于学生自主选课。

2.征询志愿,组织学生自主选课。给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是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选修类校本课程的内在规定。我们对教师拟开设的选修类校本课程及其简介进行汇总和评审,然后删减一些跟语、数、英学科相关的课程,防止将校本课程变成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辅导课。筛选出来的质量合格的正式确定为校本课程选题,并将“课程简介”印发或由班主任讲解给相关范围的学生。所有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和爱好,按照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有先有后地自主预选两门校本课程,并填报“选课表”。实践发现,学生选课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选的就是自己喜欢的课程,这样的学生占大多数;二是个人有一定的特长,在教师的鼓励下选择课程,如“快乐篮球”课程,多是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参加;第三种是无目的选择,针对这些学生,我们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的表现,为他们提供意见和建议,让孩子选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课程。在选课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某些课程参与的学生过多,某些课程却只有几个学生参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是生硬地指派,而是向学生讲清各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再去选择。但到最后,仍有一些课程参与的学生超过了预期。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采取分班教学的形式,找有这方面特长的教师重新开设同类型学科,给学生搭建充足的发展平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确定课程,编写校本课程文本。对各班级学生的选课信息进行汇总后,正式确定本学期选修类校本课程开发门类和任科教师。然后组织入选教师做好实施前的两项必要工作:一是编制“校本课程纲要”。它包括课程目标、资源分析、内容设计、支持条件、课时规划、教学措施、评价机制等元素。教师的课程意识、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是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对教师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尤其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做到全面、明确、系统、有逻辑,课程评价的方式要贴切、可操作。二是编写教材。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校本教材编写,我们力戒校本课程的“文本化”,尤其反对脱离学情的“拿来”。我们特别倡导“实践生成”理念,强调一门成熟的校本课程是师生共同的创造性生成,脱离师生共同实践的“超前预设”是断不可取的。况且,校本课程不一定都是事前的“充分预设”和“完美确定”,它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体验”,也完全可以成为师生共同创生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律事先配编出相应的校本教材。

4.有机调节,切实推进校本课程。进入实质性教学环节后,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是学生在选择课方面出现问题。由于对课程缺乏全面的了解,个别学生开课后上课无兴趣、参与意识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些微调。一是让部分学生重新选择校本课及班级;二是调整授课内容,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重点把握目标定位问题,指导教师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不能搞成单纯的技能培训。

(三)管理评价

1.课时协调与管理。在选修类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同教师开发的各个门类的校本课程在课时上参差不齐,因此出现各门校本课程教学时间不同步的情形——往往选修这一门课程的学生的学习还在过程中,而同班的选修另外课程的学生却“结业”了,于是这一部分学生就“被闲置”了,造成了教学管理的难题。为此,我们要求各门校本课程尽可能规划为大致相等的课程教学周期,即一般要以学期为周期规划课程内容,正式的教学课时为12周,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有序管理等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各门校本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课程教学的序列化、体系化,进而形成更加合理的校本课程结构。

2.教师管理与评价。我们从2010年就将课程评价纳入了教师的学期考核,并且结合校本课程建设实际不断完善,不断增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以教师学期考核评价方案为总领,遵循“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文本与实效相结合”“多主体评价相结合”“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理念,重点抓好前置性、过程性、结果性三类评价。我们还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的指导思想,在教师评价方案一级指标“专业发展”(10%)之下设二级指标“课程开发”(3%),专门评价教师开发选修类校本课程的情况。

3.学生管理与评价。学校严格过程管理,增强学生的常规参与和安全守则意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凸显过程性、表现性,采取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每位学生的选修课学习过程状态、期末学习成果分别进行等级评价,结果如实记入综合素质发展手册。其间,学校还创设平台,展示标志性成果。

三、成效及反思

本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一,建构了差异教育观下校本课程的认知、框架和类型,突出了统整观念、生本意识、文化含义,丰富了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理论;第二,总结、提炼了开发策略,包括课程设计“五突出”,组织实施“四步走”,管理评价“三方面”;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学常规。2010年至今,学校每学期开课均达到20门左右。教师对这类课程有感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一直高涨,师生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切实发挥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发展的实践效能。

随着“十二五”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创造性地架构并富有成效地推进三类校本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如果仅仅孤立地看待、开发校本课程,势必导致各级各类课程的各自为战、彼此割裂。这对于学生素养培育、个性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进一步提升站位、拓展视域,整体协调、系统开展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各级各类课程建设,形成各课程元素协同一体的集约型学校课程至关重要,由单一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走向整体性“包容学生差异的学校课程建设”,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作者单位:莱州市朱桥镇中心小学,山东烟台261400)

(责任编辑:孙培东)

猜你喜欢
校本评价学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