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
——以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2016-03-03 19:54曹万忠
关键词:英译主语译者

曹万忠

(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语言学研究·

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

——以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曹万忠

(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是一件极其严肃认真的事情,如何把这一极具影响力的政治文本传译出去,让外界对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是摆在译者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文章从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选取典型的语句翻译,运用翻译生态学的适应选择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的,目的是为时政文体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借鉴。

翻译生态学;政府工作报告;适应选择论;翻译

一、引言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1]。这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报告,而报告的英译对于向外界宣传中国政治经济大好局势和中国政府的施政情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目前知网统计显示,国内学者较多是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中央重要会议报告的英译。本文拟结合翻译生态学理论,依托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翻译为例,探讨时政文体翻译的鲜明特点和翻译生态理论在此类文体翻译中的可应用性,以期为时政文体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二、翻译生态学及适应选择论

翻译生态学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是翻译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2003年,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的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在其专著《翻译与全球化》中首次提出“翻译生态学”这一术语,但论及范围有限[2]2-7。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04年,胡庚申的著作《翻译选择适应论》在翻译生态学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2009年许建忠的著作《翻译生态学》再次对这一概念作了更全面的阐释。自此,国内对翻译生态学的研究逐步展开,有一些学术论文散见于相关学术期刊中。其中有两篇硕士学位论文从翻译生态学视角来研究政府报告的英译,分别是《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十七大报告英译研究》[3]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4]。

按照许建忠的阐释,翻译生态学“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从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2]3。翻译生态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开拓了翻译科学研究的新篇章。胡庚申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在翻译生态学理论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5]66。胡庚申所指的翻译生态环境就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5]105。他认为“既然翻译活动是人类交际行为的一部分,又和生物界的活动是关联的和通融的,那么,这类关联性和通融性就为适合生物界的基本规律也同样为适用于翻译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能”[5]61。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原作为翻译对象,译者和译作要接受这一生态环境(包括文化语境、读者、委托者等)多维标准的检验。在此之前,国内外已有众多的翻译家和译论家认识到翻译活动中存在大量的适应和选择,如尤金·奈达曾说过,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做出成千上万次的涉及选择和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文化,适应另一种语言,适应不同的编辑和出版商,最后还要适应读者群”[6]7;罗森娜·沃伦也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必须像个人或民族的‘适应’和成长那样,只有适应新的环境而有所改变才能生存下来”[7]6。我国对这一命题的论述在早期的佛经翻译时就已出现,如释道安、鸠摩罗什,其他代表人物,如近代的马建忠,现当代的孙致礼、刘宓庆、方梦之等著名学者,都对翻译中的适应与选择有独到的见解。

翻译适应选择论仍然坚持和承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即“翻译=适应+选择”。从选择原文、作者、读者,到适应读者、出版商、委托人、译评者等,译者进行适应性地选择转换,并依据语言、交际、文化和社会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统摄着翻译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就是研究外部对翻译的影响因素,包括原语文本、交际意图、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等,这一切都是需要由译者来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译者必须有选择地适应它们,究其原因,这是译者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自己价值的需要。换言之,这也是译文在翻译生态环境下生存的需要,它需要得到读者、出版商、委托人等的认可和接受,需要得到异域文化语境的认可和接受,避免产生文化冲突;需要承担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功能、实现交际目的。2016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反映了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以及国内民生大计,引起全世界的瞩目,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要展示我们国家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就必须将这一重要文件精神英译并传递给世界,这需要经过译者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处理,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使报告的英译文本更好地融入西方世界的翻译生态环境。本文以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在翻译生态学视域下,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集选择与适应于一身。

三、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翻译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就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5]133。

(一)语言维的转换

由于中西思维方式不同,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会产生差异。中国人重整体、重综合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而西方人重个体、重分析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因此,在语句特征上,汉语属于意合句,而英语则是形合句;汉语强调句子的逻辑关联和意义关联,而英语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则要求用形式标记来表明[8]25-53。这一语言特征,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中得以很好地体现,下面仅举数例加以剖析。

例1:【原文】“十二五”时期的辉煌成就,(1)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2)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穷创造力,(3)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4)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

【译文】The achievements attai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fully demonstrate the streng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eativ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Chinese people can derive great confidence and a strengthened sense of unity from these achievements, drawing on them to forge ahead on this new leg of the journey toward realizing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该句以“‘十二五’时期的辉煌成就”为主语,后面引领四个短句,连续用了“显示”“展现”“增强”“激励”四个动词短语,分别以逗号隔开,没有任何连接词语。这样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符合汉语人的思维方式,展现了汉语的语言特征。而在英译时,我们首先要对原文有一个正确透彻的理解,这是翻译的前提。正如张培基所言,“当译者在理解的时候,他已自觉不自觉地在挑选表达手段”[9]9。如何选择合适的英文表达,这是一大难点。茅盾曾说:“好的翻译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语汇的特殊性的拘束……”[10]12在翻译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清原文句子的信息层次,弄清这个信息层次所传达的意义,找出各分句的主干成分,然后在译语中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地道的句式结构,确定谓语动词的正确时态、语态、语气,选用恰当的衔接手段[11]68-69。在译文中,第一个句子的主语与原文保持一致,而谓语动词没有承袭原文模式,“充分显示”“集中展现”作为一组近义词重复使用,在汉语中增强了句子的语气,在英译时略去一个,使英文句式简洁紧凑。译者在翻译(3)和(4)时更换了主语,将原句中分别用作定语和宾语的“中华民族”“全国各族人民”用作主语(Chinese people),与下文的“自信心”“凝聚力”“奋力前行”相呼应,表明这些动作都应该是由“中国人民”这一逻辑主语发出的。同时,前后两句译文在语态上保持一致,都使用主动语态。另外,将(2)中作定语的“中国人民”后置,和下一句的主语Chinese people形成有机的衔接。这样,整个译文就浑然一体了,符合英语人的思维模式和英语翻译生态环境。

例2:【原文】(1)《纲要草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2)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3)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5)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译文】The draft, centering on the goal of finish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designed to address serious issues such as unbalanced, uncoordinated, and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esses the need to promote innovative, coordinated, green, 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 It proposes the main targets and task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s well as development policies, initiatives, and projects.

在这个长句中,《纲要草案》作主语,后接五个动词短语“围绕”“针对”“强调”“明确”和“提出”作谓语部分,因此分清句子的逻辑层次就是关键一步。(1)(2)和(3)属于同一个信息层次,表述一个“发展理念”,而(4)和(5)表达另一层意思,论述了今后的目标任务和政策等。在前3个短句内部,主要动词应该是(3)里的“强调”,(1)和(2)中的“围绕”和“针对”实则为状语,作修饰成分。故而,在译文的句子结构中,“围绕”和“针对”两个短句用分词短语形式作定语,“强调”作主要谓语动词。译者把(4)和(5)两个短句融合,用it作主语,回指前文的the draft (《纲要草案》),通过指称衔接手段把前后两个信息层次连接起来,共用一个动词propose,使英文句子显得简洁凝练,形成地道的英语。如果不做此信息层次划分和结构调整,依然按照原文顺序进行翻译,必然导致英语句子逻辑结构混乱,给读者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很难为读者所接受,显而易见,也就很难适应英语语言文化的生态环境。

例3:【原文】(1)必须全面深化改革,(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3)建立现代产权制度,(4)基本建成法治政府,(5)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6)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译文】 We must deepen reform across the board, uphold and improve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establish a modern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and see that a rule of law government is basically in place. It should be ensured that the market plays the decisive role i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better plays its role, and work should be accelerated to create the systems, mechanisms, and growth model that will guide the new norm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原文是个无主句,共6个短句,是汉语典型的表达句式之一。在信息层次上,(1)前4个短句,以“必须”统领开头,很显然就构成条件,(5)和(6)就是结果。然后,就要考虑选择合适的英文句式结构来传递原文信息。在英译文中,前面4个短句没有改变顺序,语态也没有改变,仍为主动语态,只不过为了适应英文句式“形合”的特征,选择和增添“我们”(We)作主语。(5)和(6)的语态发生了改变,(5)是一个使动句,为了避免句式结构中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以适应英文表达的思维习惯,英文变成了以it为形式主语的被动句,而在that引导的真正主语从句中,原文中的宾语“市场”和“政府”在译文中均作从句的主语,构成一个主动语态的并列句;(6)原文是一个主动句,英译文中却改为被动句,动词“加快”的逻辑宾语“工作”在原文中没有显现,在译文中将其补充上来用作主语。

(二)文化维的转换

王佐良认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每个译者都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12]18-19。在翻译领域,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思维模式、价值观等,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转换时除了要考虑语言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包括文化在内的非语言因素,重在传递原语的文化内涵,从翻译生态学视角来看,就是要求译者适应译入语的生态文化环境,适应译入语的文化理念,考虑和适应读者的认知语境,避免产生文化冲突。

例4:【原文】上下同欲者胜

【译文】Success belongs to those who share, from top to bottom, in one purpose.

这是李克强总理引用《孙子兵法》中的一个名句。上指将士,下指士兵,欲是目标。直译就是,在战场上,将士和士兵同仇敌忾的军队是取胜的军队。在报告中,这句话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干事创业,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英译时,译者没有指出该典故的出处,也没有按照原文逐字翻译,“上”和“下”没有翻译成将军和士兵,而是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报告的精神,在深刻领会总理引用这句典故的用意基础上,转喻为从上到下,从上层(中央)到基层(地方政府)(from top to bottom),经过一系列的适应和转换,采取意译的手法,运用地道的英文句式,将其义完美地呈现在英语读者面前。

例5:【原文】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

【译文】Rather than adopting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that would have an economy-wide impact, we continued to move forward with structural reform.

“大水漫灌”是中国农业生产中采用的一种灌溉方式,把水直接灌到田地里,既浪费水,在干旱的情况下还容易引起次生盐碱化。用这个词语来喻指在经济改革进程中简单粗放、铺的面过宽的工作方法。在汉语言生态环境中,汉语读者不难理解该词语的比喻意义及其关联性,那么,英语读者有没有这样一种认知模式呢?为了适应英语读者的生态环境,在进行语言转换时,译者没有将“大水漫灌”这一喻体译出,而是直奔经济结构改革的模式这一主题,这样做既适应了英语语言生态的认知语境,同时也减少了英语读者的理解困难。

例6:【原文】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译文】The best form of governance is that which puts people’s wellbeing first. We must never lose sight of this and do more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our people and address their concerns.

“再三”源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这是曹刿的真知灼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为“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在现代汉语中,“再三”是一个用以表达程度的中性词语,表示一次又一次,对应英语中的over and over again。 “铭之肺腑”实为“铭诸肺腑”的变形,该成语出自宋·王偁《东都事略·富弼传》:“敢不置之枕席,铭诸肺腑,终老是戒。”意指永记不忘。报告引用“念之再三、铭之肺腑”意指各级政府始终要牢记“为政之道,民生为本”。翻译这句话时,译者将原文的引文背景隐去,只取其基本意义,言简意赅,毫不赘言,“念”的宾语“之”是指“为政之道,民生为本”,译文用代词this以回指,构成指称衔接,上下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很好地适应了现代英语生态环境中的简洁明了这一要旨。

(三)交际维的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关注语言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转换,而最终的侧重点应该放在交际层面上。而要达到交际目的,译者就不得不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认知语境、语用方式等非语言因素,这对于读者正确理解译文、使译文达到预期交际目的至关重要。而汉语的缩略词汇的翻译就是一大难点,因为这些词高度浓缩,且语义丰富。如果读者没有宽广的认知语境,要透彻理解这些词语并非易事,更不要说做到精准地传译到另一个语言生态环境中了。为此,译者就必须要考虑语言本身的形式意义、言内之意、言外之意等因素。

例7:【原文】三农

【译文】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这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独具中国特色。在英语词典中找不到一个绝对的对等词来表示“三农”。但是,我们也不能进行“字对字”的翻译,那样翻译出来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了。所以,译者就透过其表层意思理解其深层含义,把其言内之意完整地表达出来,“三农”就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因此将其扩展开来进行翻译也不失为一种良策,既没有破坏原语的语言生态环境(即没有损失原文信息),又适应译语的语言生态环境,适应读者的认知语境,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8:【原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译文】the overall plan for promoting all-round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总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译者在翻译这两组缩略语时,适应性地选择了不同的翻译手法。“五位一体”中的“五位”在译文中分别用相应的形容词短语表示,而“四个全面”由于牵涉背景知识太多,把全部内容解释完整就显得比较冗长,不符合文本的风格,无法适应译入语的语言生态环境,因而就按照字面翻译,同时将其真实内涵以脚注的形式加以阐释,这样就综合考虑了原语的形式意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适应了译文的整体审美要求和译文读者的语用风格。

四、结语

本文以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典型语句的翻译为例,尝试运用翻译生态学的核心理论“适应选择论”对报告的中英文本各自的翻译生态环境加以解析,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视角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这一论断,展现了翻译生态学强大的生命力。需要强调的是,翻译过程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有时在一个句子翻译中要同时兼顾三个维度。或许仅举几例不免有失偏颇,笔者仅希望通过这一案例分析,让学界对翻译生态学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为我们研究时政文体的翻译提供一个新视角,以期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1]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DB/OL].中国日报英文网(2016-03-18)[2016-04-28].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2016-03/18/content_23944369.htm

[2]许建忠. 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3]黄家欢. 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十七大报告英译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4]赵弘阳.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5.

[5]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NIDA E. A Fresh Look at Translation [C]// BEEBY A, ENSINGERD,PRESAS M.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ranslation.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7]WARREN R. The Art of Translation: Voices of the Field [M]. Boston: Northc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9.

[8]陈宏薇.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10]《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11]李明. 汉英互动翻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2]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蔡宇宏)

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overnment Work Re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cology——Take 2016 Government Work Report as An Example

CAO Wanz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The translation of Government Work Report (GWR) is quite serious for its great political influence. Thus, it is an arduous task to translate the report properly and accurately and make the outside world get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Ecology starts relatively late in China, and Professor Hu Gengshen is one of the first scholars who step into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Ecology, the author makes a thorough study on some typical phrases and sentences and their respective translation in GWR (2016)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us,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in translation, adaption and selection are combined on the translator. This study could hopefully put forward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xts.

translation ecology; government work report; adaption-selection;translation

2016-07-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YY029)

曹万忠(1973—),男,河南开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5.9

A

1003-0964(2016)05-0097-05

猜你喜欢
英译主语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