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层次理论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6-03-03 17:14:12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启示

李 莉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永丰实验学校,上海 201600)



需要层次理论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李莉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永丰实验学校,上海 201600)

摘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至少有三点。首先是基于安全的需要,树立积极的核心价值理念;其次是根据社交需要即归属的需要,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后是满足师生尊重的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启示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看来,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这5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其中,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对于个体来说往往是无意识的动机,但是,这三种需要的存在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

功能主义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说,文化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他认为,无论是在基本需要还是在次生需要的层面上,都有一系列“文化回应”来使需要得以满足。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来源于学校文化的积淀,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认同,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地强化,使之成为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健康的学校文化既能够满足师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引导和影响行为的特性,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以一种长期的、间接的、无意识的、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情感,调整教师的行为,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发挥校园文化隐性的心理辅导作用。

小学的校园文化由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尚未明确,所以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作用更加凸显。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育人行为,对小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就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拂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师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中,渗透在师生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读书做事的态度中。本文就是基于马斯洛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三个方面来阐述在小学的学校文化中如何渗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创设环境,树立积极的校园文化理念,满足安全的需要

马斯洛指出,当一个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安全的需要是指个人寻求生命、财产等个人生活方面免于威胁、孤独、侵犯并得到保障的一种心理需求。

安全的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心理需求。校园文化的建设核心是营造校园里安全的氛围,只有在平和友善的校园环境中,师生才会接纳学校,学生才会接纳教师,教师也能接纳学生,进而和睦相处,安心地学习和工作。特别是在小学,学生尚处于学习起步阶段,离开父母长辈的呵护,年幼的心理更需要安全感,所以小学学校文化的建设更要注重环境的平和与友善,为小学生提供温馨的学习环境。

1.营造温馨的学习场所

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物化层面的设计和建设,注意学校环境的整洁和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优雅的校园环境能传递一种静谧淡泊的心理感受,能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有百年的历史,校园绿化有百年的积淀。一进校门,道路两边的香樟树郁郁葱葱,满眼都是绿色,给人一种进入学府的感觉。学校不大,却古朴典雅,百年腊梅,一到冬季就散发出浓浓的香味;错落有致的绿化,一年四季都会有不同的景色;整个校园环境郁郁葱葱,让人感到温馨而甜蜜。办公室虽小,教师们却能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富有生机。在“温馨教室”的创建中,师生各显神通,把教室布置得各有特色,体现出视觉上的舒适、意义上的平和、精神上的平等。

2.打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对师生心理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不是通过几张励志的标语就显示出来,更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注重细微处的环境建设,对小细节处的布置做到不显刻意且具有美感,让人印象深刻。如在每一个走廊转角处安置了一个小小图书角及活动器材安放箱,便于学生在课间阅读图书,或者开展跳绳踢毽等小型运动。同时,学校还要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依赖于安全文明的校园,所以学校不仅加强了校园安保工作,还建立健全了各种校园危机的预防机制和应对方案,让全校师生树立危机预防和应对的观念,培养积极应对危机的心理品质。学校进行每月一次的安全疏散演练,让学生切实体验应对危险的逃生经验。小学各年级有不同的安全教育主题:一年级是交通安全;二年级是生活安全(用水、用电、用煤气等);三年级是饮食安全;四年级是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五年级是活动安全。

3.培育“人本”的精神

培育“人本”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安全需要的底线。传统的校园“人本”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师德师风等,而这些理念往往是通过口号或制度的方式呈现,较少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理念中,因此也难以得到师生真正的心理认同。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习惯于通过批评教育方式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但这种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被“贴标签”的负面情绪和体验。而真正的“人本”精神尊重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协调进步。由此可见,校园中积极的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要注重“人本”精神的培育,建立体现公平与正义、温馨又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

在小学校园文化中,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是物质文化需要到精神文化需要的阶梯,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保障安全的需要,建设温馨和谐的校园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校园设施设备的安放、校园环境的创设对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时时处处对小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从而使小学生在这些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营造氛围,增强积极的师生情绪体验,创造归属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当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便会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比如希望被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等。归属感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对于师生来说,是否形成良好的归属感,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有了归属感,对学校和同伴会接受和认可,会认同自己是团队的一份子,如此能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形成比较健全的心理,并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因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营造接纳的心理环境,满足师生适应和交往的需要,以培养归属感。

1.增强集体的凝聚作用

马卡连柯说过,“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地组织起来的集体所做到的一切。”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共同创造的组织文化,寄托着全体师生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积极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会激发师生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认同感和作为其中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对小学生来说,班集体的凝聚力强了,他才会更爱自己的班集体,处处想着班集体,为班集体出谋划策。作为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是天职,特别是小学生,离开家庭的呵护,更需要学校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教师如果从内心爱学生,一言一行都充满着爱,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爱,会以心换心。教师只有用心去和学生交流,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学生之中。小学生年龄小,特别容易满足,教师在课余时间多关心、问候一句,他们的心里就会无比温暖。高年级的小学生会对教师的生活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跟学生聊自己的过去,与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多一点生活的经验,多一点是非分辨能力。互相敞开心扉,学生也会主动跟教师谈谈自己的心事,分享自己的烦恼和喜悦。这样班集体就形成了,学生就会有种家的感觉,感受到班集体这个家带来的温馨快乐,自然而然地就会爱它,保护它。把班级当作家,班级也就有了凝聚力,学生也就有了归属感。

2.发挥集体的同化作用

心理学中的同化现象是指个体处于集体中,自然而然地按照集体成员的活动方式,将原先与集体价值不符合的行动自觉地抛弃、遮掩或粉饰,同其他成员一样与集体保持同一面貌,并用集体面貌作为个体的表征。集体的作用非常大,小学生天天生活在班集体中,如果在班集体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就会产生幸福和快乐的感受。长期在班集体中体验到积极向上的情绪,就会增进对教师和集体的认同感。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但能帮助师生消解压力,而且能增进身心健康。小学生处于少年儿童期,情绪、情感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集体生活中,集体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影响集体心理气氛和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长期生活在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集体中,接受各种积极的情绪感染,会不断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儿童形成活泼开朗、坦率的性格。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集体的同化方式来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他们,引起他们的共鸣。另外,教师主动贴近学生,用自身的热情、乐观等情感感染学生,也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

3.关注师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作为学校管理者,不仅要通过多种活动使师生有归属感,更要给师生群体创设相互交流和积极情绪体验的氛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和注意力,让人放松,愿意接触新事物,与他人接近,能够帮助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增进师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目的是要提高师生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引导师生积极归因,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对于教师,学校管理者要给予业务出色的教师充分的肯定,开展心理游戏、团体辅导、拓展活动等增进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以缓解压力,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于学生,教师要善于看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针对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让他们肯定自己,并逐步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施展才能,展现特长,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一旦从感官愉悦的基础上逐渐体验到心理享受,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对自我的积极认同,有利于形成归属感,能培养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人格品质为个体的行为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内在动力。每位学生和教师都可能在日常的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如果他们拥有对学校的归属感和积极的人格品质,就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应对挫折,积极面对问题,而不会轻易产生自卑感、攻击性、厌学或职业倦怠等心理倾向和行为。

三、构建机制,维护积极的心理自尊感,体现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被尊重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希望获得实力、成就、自我独立,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作出的并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它由个体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许多经验汇集而成,这种经验感主要包括:其一,重要感、渴望别人的接纳与支持,使自己感觉到在群体中与别人一样重要;其二,成就感,渴望自己有成就的表现,借助这些表现渐渐形成肯定的自我;其三,力量感,渴望证明自己有待人处事的能力,从而产生自信心。

基于以上理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构建合作参与机制,培养个体的独立意识,维护师生的自尊感。

1.突出制度层面的合作与参与意识

尊重的需要策动人去追求和呈现一种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给每位师生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只有受到制度上的保障,师生才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学校的尊重。学校提倡教研组、备课组合作研究;成立以骨干教师为主导的学科中心组,共同参与听评课活动;开展各类教学主题研讨活动;进行教师之间的教学评比等,都为教师提供了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强调了每一位教师的重要性,使每一位教师获得了自尊感。

在学生方面,要告诉学生:自尊是在他人呵护和激励下形成的,因而,我们也有责任去维护他人的自尊。只有维护他人的自尊,使他人享受自尊的快乐,我们才可能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尊重他人的尊严:一方面要从欣赏、鼓励、期望的角度来善待他人,另一方面不要做有损他人的事情。

2.突出教师对学生的策略指导和策略训练

策略指导和策略训练是自尊教育的辅助手段。尽管教师可以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我效能感,但是失败、失意等不良情绪还是无法避免。高自尊的学生常常可以比较容易地化解问题,排解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但是,对于低自尊的学生来说,这往往变得很困难,甚至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修复期。所以,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尊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低自尊学生这一群体,应创设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和爱。教师重要的举措就是对这部分学生采取策略指导和策略训练。不能仅仅依据学业成绩给学生单一的评价,要多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以此提升各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关联。以需要层次理论为理念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从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把培育学校精神文化放在首位,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体现办学的主旋律、办学的核心、办学思想与办学目标,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以活动文化、师生行为文化、科研文化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幸福校园,让教师在学校浓厚文化氛围中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光荣,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幸福快乐地成长,努力实现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 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美]马斯洛,斯蒂芬斯,海尔.马斯洛论管理[M]. 邵冲,苏曼,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孙颖,李敏.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读本:如何让小学生热爱学习[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Needs Hierarchy Theory for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of Primary School

LI Li

(Zhongshan Yongfeng Experimental School in Songji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Shanghai 201600)

Abstract: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has at least three englightenments fo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school culture. First, positive core values would be established due to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Next, based on the needs of sociality and ascription, we should stimulate active emotion experience. Finally, we should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mutual respe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campus.

Key words: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school culture, enlightenment

作者简介:李莉,上海市人,上海市松江区中山永丰实验学校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德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启示
浅析中西方艺术的思想差异与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19:44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46:10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0:18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戏曲表演艺术给予我的启示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8:08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7:28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