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市中宇小学(061000) 刘淑敏
基于学生心理的数学概念教学探析
河北沧州市中宇小学(061000)刘淑敏
概念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涉及诸多的心理活动。教学数学概念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促进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发展。
数学概念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形成同化
学习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涉及诸多复杂的心理活动。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一种复杂而呈规律性的认知过程,所以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是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依据。
1.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通常为7到11岁的儿童,他们的注意正处于由学龄前的无意注意逐步向有意注意发展阶段,但是还没有完全摆脱无意注意;记忆开始有所发展,但形象记忆所占比重还比较大,仍处于由具体形象记忆逐步向抽象记忆发展阶段;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还具有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好动、好玩、好胜、好奇等。
2.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撑,进行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必须基于充分的具体形象(即感性材料),然后通过“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的认知过程,逐步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要了如指掌。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的:“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认知方式,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的。所谓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一种方式。概念形成的认知心理过程一般是“感知辨别——对比归纳——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这是一个有序的不可逆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认知过程设计和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与学生学习概念的心理过程趋于一致。
所谓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一种方式。概念同化的认知心理过程一般是“表象联系——类比——迁移——形成概念”,这是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去理解、获取新的概念的过程。概念同化主要表现为正迁移、负迁移两种方式,教师应根据概念同化的正迁移原理设计和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明晰新概念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以及与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融合,从而构建起新的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概念引入、建立、巩固和深化等环节贯穿于教学之中。
1.在教学中诱而导之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需要一个引入的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分别采取生活实例、直观操作、旧知迁移、情境设疑等策略诱导学生,真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建构起新的数学概念。
2.在教学中唤而醒之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建立数学概念一般经历“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这一过程。因此,数学概念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说清楚、讲明白,更要在强化感知、重视表象、揭示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中,唤醒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在教学中鼓而舞之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畏惧的心理。对此,教师除了需借助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化解矛盾以外,更要采取鼓励、肯定、欣赏等积极的正面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数学概念的价值,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另外,对于学生出现思维偏差的问题,教师不能过多地给予批评,而应给予恰如其分的点拨和引导,因为这也是一种激励。
总之,教学数学概念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促进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发展。
(责编杜华)
G623.5
A
1007-9068(2016)2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