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系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016-03-03 16:00杨金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林语堂苏东坡课外阅读

杨金伟

(吉林省长春市第162中学 吉林长春 130600)

在阅读中系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杨金伟

(吉林省长春市第162中学 吉林长春 130600)

一、语文老师要博览群书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读书感悟是:“语文教师的底线就是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阅读。”这段话说的真好,道出了阅读之于语文教师的重要性。是啊,一个从山村长大的孩子、一枝绽放在语文界的“玫瑰”,阅读,将两者神奇地合而为一。

在感叹读书成就名师的同时,我们不禁要反思现在老师的状态,特别是语文老师的状态。语文老师,你阅读了吗?

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的落差。这样的课堂,哪来的高效呢?这样的老师,哪来的底气呢?诚如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所说:一个语文素养好的老师,教的再差,也差不哪去;一个语文素养差的老师,教的再好,也好不哪去。

这几年,我阅读了一些人文性的书籍,中外经典名著、人物传记、历史小说、最新畅销书等。比如《于丹趣品人生》这本新书是前年秋天才出版的,我去长春新华书店连夜购买并一气呵成读完,是什么原因让我像草一样对这本书不能自拔呢?可能是书中所说的“生活的艺术”吧。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于丹喜欢已故作家林语堂的一本书就叫《生活的艺术》,于是开始阅读这本书。通过读《生活的艺术》,让我知道了林语堂写过一本《苏东坡传》,于是乎这本书也“不能幸免”,最后从《苏东坡传》得知,苏东坡的思想受陶渊明影响极深。所以,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于丹是林语堂的粉丝,林语堂是苏东坡的粉丝,苏东坡则是陶渊明的铁杆粉丝。古今文人通过这样的一条有趣的线索,串联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化史。学以致用,长春版语文教材收录了林语堂的《论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等,我把这些读书获得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上,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国古典文化浓厚的兴趣。

但新课改扑面而来,需要我们阅读更多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在倡导自主学习的今天,我曾经一度排斥所谓的教学模式,但后来网购了一本《学案教学设计》的书,读过之后才豁然开朗,学案的教学模式包括识标、学习讨论、精讲、验标、小结五步,和学校的三段五步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科学又实用。这让我明白了:我们有时候排斥一种东西,其实是没有真正走进它,而阅读能却拉近这个距离。再比如当我阅读《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时,第二章“政治与人”的“诗人多难”篇,写的是唐诗中最早的诗人王绩,到晚唐诗人李商隐等23个诗人在政治上的悲情故事,很有趣味性可读性,这使我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教材中的古诗文不也可以这样串讲吗?受此启发,我把教材中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等几篇古文定位为“贬谪文学”,引导学生体会封建文人政治上失意而文学上得意的情感,把“失意人生”变成另一种“诗意人生”的人生态度。看来,阅读还有助于整合语文教材,能让我们的教学思维灵光乍现。

因此,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一定要博览群书,夯实文化底蕴,有了文化的“底气”,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课堂才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我经常扪心自问,衡量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当看到于永正老师的读书故事时,才幡然醒悟,他说:“学生时代一定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是为人生奠定底色的,也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衡量的标准可能不唯一,但我坚定地认为:能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可眼下,又有多少学生泡在图书馆呢?纸版印刷的课外书籍还有多少人阅读呢?精于电脑,荒于人脑,连汉字都开始回归听写了,实乃语文教师的又一大不幸。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当其冲地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且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令人汗颜的是,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真正做到了吗?曾几何时,信誓旦旦的高调计划,收效却甚微,最后变成了炮灰。

我曾经做过以下引导学生读书的尝试,一是根据长春版教材的课文出处,精心挑选和编写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即:1.鲁迅的《朝花夕拾》2.法布尔的《昆虫记》3.吴承恩的《西游记》4.萧红的《呼兰河传》5.施耐庵的《水浒传》6.海明威的《老人与海》7.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8.罗贯中的《三国演义》9.姜戎的《狼图腾》10.沈从文的《边城》11.罗曼罗兰的《名人传》12.老舍的《骆驼祥子》13.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14.曹雪芹的《红楼梦》。

二是我为学生做读书示范,在QQ空间的“说说”里写下读书体会,让学生们自发评论。下面,我摘录几则,和大家分享:

“说说”1:“两节期间,看了《哈佛家训》和《居里夫人自传》两本书,哈佛大学先后培养了34位诺贝尔获奖者,居里夫人却不在其中,真是“草根科学家”!居里夫人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却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放弃了一笔财富,真是低调的理想主义者!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梦想家,只不过是当梦走了,就只剩想家了!”

“说说”2:“高晓松狱中文集《如丧》,终于拿到手了,对于这本“笼中对”,让我们感慨“岁月一首逐梦令”的同时,也记住了两句乐观和豁达的话:人生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从青春无悔到青春如丧,从那首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再到狱中翻译马尔克斯的《昔年种柳》,《如丧》寄往的是无尽的岁月!”

像这样的“说说”,我和学生互动了大约两年多,很多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有的和我比语言的文采,有的和我比思想的深刻,有的向我借书,还有的让我推荐阅读书目等等。后来,这些学生升入了高中,我相信他们的未来会很美好,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这些习惯会决定孩子的一生!

兰,香草也。《红楼梦》中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佳句,意思是:气质之优美如同幽谷中的兰花一样芬芳纯洁,才华之出众又宛如仙子一样聪慧敏捷。“才华”一词,指的就是人的综合素养,丰厚的底蕴,阅读的内化。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老师们那一节节让人享受的语文课堂,一本本转化为成果的著作,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格魅力;抑或是学生们那妙语连珠的发言,才思泉涌的作文,芳香四溢的生命积淀。这些无疑都是读书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芬芳”二字吧!

猜你喜欢
林语堂苏东坡课外阅读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苏东坡与佛印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