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勤业中学 殷爱梅
在线预学课内生成
——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学新课型
江苏省常州市勤业中学 殷爱梅
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形成了“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它具有本源性、系统性、生成性三个特征,教学实施流程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在实施过程中要精准掌握课前学情,把控课中互动,做好学生学习行为评价,实现个性化学习。
网络 课堂教学 新课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将面临着技术变革的巨大挑战,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的一个新领域,可以说是一个前瞻性的研究。在两年多的研究中,“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应运而生。这种课型重在突破从资源论、环境论和能力论的单一视角,扩展到多维视角,从静态模式拓展到动态生成,对学习力、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等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的素养进行深层次的建构。
“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关注的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关注学生的互动生成、创造和再创造能力的生成。“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的特征有:
1.本源性。“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本源性的核心是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发现、发生和发展过程,经历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系统性。“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中我们要将课前与课堂的教学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能够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生成性。“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中生成性是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中的生产性,具体体现为:(1)关注学习资源的生成性;(2)关注学习过程的生产性;(3)关注学习能力的生成性。
“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的教学流程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在这两个过程中,教育技术的支持服务和学习活动是其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在课前和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以学生的独立自觉探究为主,合作交流为辅,老师要少教多学,要少讲,要讲在关键处。
1.课前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中要求学生先自主研读教材,提出问题,再完成导学单上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微视频(课前用),完成台阶训练,梳理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未能解决的问题是课堂上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资源。
2.课前教师活动行为分析。“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中老师课前的活动非常丰富,创建课程资源包。其中的学习指南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生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导学单中的问题学生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有梯度、有挑战性,大部分的问题是为了课堂上的生成服务的。
3.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的重点是学生课内的生成,课堂内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课前独立探究的经验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学生合作互动解惑,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各小组将合作互助还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全班展示。
4.课堂教师活动流程。“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是教师对教学平台的功能要娴熟运用,发挥好各功能的效能。组织好课堂教学,要审时度势地启发、引领、个别化指导到位,把控好学生活动的流程和时间。在学生小组互动时,可将学生在完成台阶训练中的典型错误进行展示,促进学生对新知的辨析和强化。
“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的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生成性,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课前学情要精准掌握。学生在课前根据资源包进行自主学习后,随着台阶训练完成后的提交,学习平台对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研究反馈。学生根据自己的反馈决定是否再次学习本课内容,错误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及时纠正。教师根据平台反馈的数据,将学情精准掌握,调整学生学习进度、难度,制定个别辅导计划。
2.课中互动要把握到位。“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最大的好处是改变了师生相处的时间。学生间相互帮助学习,而不是依靠老师作为唯一的知识获取的来源。师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把有相似疑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3.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的优势就是承认了学生的差异,并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学习。
4.做好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在线预学,课内生成”课型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不但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健全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良好结合。
随着我们对数字化教与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一直倡导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探究有价值的课型范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课型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的。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型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个真正促进师生成长的过程,一定会为教师的教学创造性的发挥留下广阔的空间!
[1]赵键.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潘建明.聚焦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自觉数学课堂[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3]常州教科院主编.初中数学课型范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