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发掘学力——初中数学探究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03 04:20江苏省建湖县冈西初级中学刘振东
学苑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学力一元二次方程教者

江苏省建湖县冈西初级中学 刘振东

巧妙引导,发掘学力——初中数学探究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建湖县冈西初级中学刘振东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重灌输轻探究,学生被动接受,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本文着重从创设情境、合理引导、有效合作等方面变“灌”为“引”,发掘学力,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初中数学探究引导

当前教师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迷恋”于对考分的追逐,以机械的灌输、“强化”的训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整天湮没于题海之中,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个性受到抑制,动手表达、思维能力、合作意识等发展不尽如人意。要走出这种“高耗低效”的现状,教师不再独霸课堂,不再“满堂灌”,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1.联系生活,建立生活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力求数学教学生活化,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密不可分的,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如在《正多边形和圆》教学中,教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足球、雨伞等生活中的物体,思考如下问题:(1)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利用正多边形得到的物体,你能从中找出正多边形吗?(2)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怎样作一个正多边形?教者引导欣赏正多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之美。

2.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对新疑的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利用游戏、儿歌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在《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数青蛙的眼睛、嘴和腿。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么两只青蛙呢?嘴是怎么算的?眼睛是怎么算的?腿是怎么算的?那么3只青蛙呢?5只呢?10只呢?100只呢?n只青蛙呢?”

3.直观演示,感受生活世界。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在观察、猜想、体验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数学活动的经验。如在《从不同方向看》教学中,教者呈现一只紫砂壶,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定格五张图片,让学生回答: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同样的物体为什么看到的不是一样呢?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和合理的想象。

二、合理引导,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在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要不断发掘学生学力,从问“教”走向问“学”,从“灌输”走向“引导”,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猜想、作出假设、分析、验证中形成多种能力。

首先,引导于新旧知识结合处。

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前经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内容。如在《公式法》教学中,教者设计如下:1.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x2-6x=8;2x2-6x=1。2.尝试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完成将系数变成1、移项,运用前面一节课学过的“配方法”解方程,继而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要摒弃枯燥讲解的数学教学,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内化知识,掌握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有理数的乘法》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分析探索,解决问题。

(1)议一议:

(-4)×3=-12(-4)×2=

(-4)×1=(-4)×0=

(2)猜一猜:

(-4)×(-1)=(-4)×(-2)=

(-4)×(-3)=(-4)×(-4)=

(3)你觉得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有没有规律呢?你能通过思考发现它们的规律吗?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眼见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初中生的思维正由形象逐步走向抽象思维,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架设“桥梁”,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如在《展开与折叠》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求新知识。将一正方形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能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吗?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分组活动,通过剪、拼,可以得到11种不同的展开图,他们在展开与折叠的操作中,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初步理解空间概念。

三、有效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坐一起针对某个知识进行讨论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彼此分享、相互帮助中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小组的划分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开展互助式学习,大胆表达见解、敢于质疑发问,能解决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让每个成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不断发掘学生的“学力”,巧妙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也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活力,呈现灵动之美。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互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霞、童建山.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J].科学大众.2011

猜你喜欢
学力一元二次方程教者
攻克“一元二次方程”易错点
“一元二次方程”易错题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2.2 一元二次方程
分分钟,帮你梳理一元二次方程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