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汝荣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文化知识教育。它肩负着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使命。学生掌握了这门学科也就掌握了学习的基本工具,就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未知的领域。
关键词:朗读;积累;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375-02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切实由教师的教出发转为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教练、辅导员,学生是主角,是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认真地学,才能汲取知识养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把读的活动强化到主导和中心的位置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只是教师在那里"包打包唱",一篇课文,讲几个课时,似乎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其间只是偶尔的集体读或轮读,真正用于教学生读,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所占无几。事实上,往往花了几个课时来讲一篇课文,学生获得的不过是大概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根本谈不上"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如果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只是粗略地读几遍就算完事,那么课文的语言不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过后不久,读过的书也只是过眼云烟,随即消失。学习语文,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自己没有下功夫认真细致地读,没有好好地体会思考,收获能有多少呢?再说,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怀,表现的志向,反映的人生观、世界观诸方面的任务,光靠老师讲是无法讲清,也讲不清,只有通过多读、熟读文章,才能体会感受,引起共鸣,正所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的作用很大,多朗读优秀的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口语材料,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形成流畅犀利的语言,激发灵活而准确的思维,成就谙练敏锐的语感。经常朗读好的文章,能使我们在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上自然而然地掌握到前人语言运用的精华,充分调动语言的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使我们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典范工整的语言,在轻松的学习中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朗读需要借助于语言,朗读又能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朗读是对精心编选的优秀名家语言进行模仿学习的过程。这就好比儿童开始学话,周围的人说什么话,儿童就模仿什么。至于话的含义是什么,该如何使用等等,都不需要特地告诉他们,只要他们经常听大人们讲,自己也经常有口无心地模仿这些语言,再加上对语言运用时的背景有意无意地认识,儿童自然就能将语言逐渐掌握起来。我们的朗读也是这样,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那些精选的名家名篇中优美的语言,及时引导学生,经常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有意无意的诵读模仿中,熟悉掌握,为我所用,熔铸于心,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
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作用。语感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是刹那间不假思索地感受领悟语言的全面、深刻含义的一种心理想象能力。语感取决于人的直觉,与人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文学修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形象的思维,带有模糊的性质。因为直觉的思维是语感的核心因素,所以我们在朗读作品时,通过多次的吟诵,细心体察,深入感悟,就可以不必进行语法规则和其他语文知识的专门分析,而能直接迅速地对语言的正误、优劣及细微差别作出判断,得出文章语言的流畅顺达程度,体会到佳句的精妙之处。如果没有积极的朗读参与,就很难调动直觉的思维,更不用说找到语感体会欣赏作品了。
当然,朗读养成的语感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倡导的朗读是由"读"产生各自不同的联想,产生出新的收获,产生出创造性的启迪领悟。这样的朗读才能使读者读出作品的灵魂,才能将文章的想象空间品味出来,从而使人读得心驰神往,俯仰其间。
朗读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极大的作用。朗读得多就能不断积累丰富的词汇,日积月累,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不会出现绞尽脑汁也难以下笔的现象了。因此,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语言文字障碍以及某些不易理解的地方,老师要讲解和点拨,特别是文章中的精彩片断、优美的句子、好的词语应指导学生多读、熟读,读出感情,读出美,让学生在读中自己体会这些词语、句子、段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反复背诵。这样在课堂上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不会养成只等现成知识的惰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常朗读作品中的精彩文句,大脑皮层内就能储备大量的美词佳句,用时就能信手拈来,不费神力,从而将作文写得生动形象。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科目的基本方法。汉语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平仄有序,易于诵读,朗朗上口。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是离不开朗读的。几千年来的历代私塾中都使用了这一方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文学家、政治家,如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他们的勤苦求学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学的朗诵研习。他们都通过熟练的朗读达到对古文经典的背诵,能烂熟于心,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如果学生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大量地接触优美的文章,多进行朗读吟诵,那他们的语言天赋会得以飞速发展。读得多了,那些语言要素在大脑皮层内留下的印象就会越积越深,自然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进时产生语感和能力。巴老也曾经谈道"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有两百多篇散文……读得多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我仍然很感谢我那些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老先生。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有人曾向大文豪鲁迅问写作文的秘诀,回答是"多读、多看而已"。读得多了,见识长了,视野开阔了,优秀作品的语言,自己的口头语言,会融会渗透,时间久了,就在自己的写作中反映出来。多读就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我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发现在农村中小学,学生书包里就只有课本和作业本,学校图书室或阅览室的图书存数也有限,孩子的家长也很少给自己的子女买课外书。书读得少,学生的语言积累材料就少,也难怪不少老师反映学生的作文写得太空洞,文中少见优美精彩的词语句子,这与学生读得少有很大的关系,文章写过不少,但真正熟读的,能够记住的却没有几篇。胸中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使用时没有多少可借鉴的语言材料,说话,写文章就会感到词语贫乏,脑中想到的东西却不知怎样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朗读这一环节,多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意境,进入角色。让文学作品中充沛的感情去诱发学生读书的渴望,使学生受到文章优美意境的熏陶,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领悟能力,增强学生的素质,使语文教学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朗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