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天扬
摘要: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读写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中语文已成为必修课。对文章深入了解、整体感知是阅读文章的基础和前提,而教给学生文章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几个不同角度探索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阅读;策略;必修课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116-01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获取语文知识的途径,能够提高精神境界,增进智慧,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探索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阅读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语文教师应该自己先对文章深入研究分析,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思想、作者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和编者的意图四者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开始不阅读全文,而是先看阅读材料的问题,然后再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这样,就机械地把文章内容割裂开来,弄得支离破碎,看一个问题,做一道题,最终答题肯定是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通读全文,逐段读懂,用曲线标出体现作者意图的重点句子,关键节点处字斟句酌,品味重点语句,了解文章脉络,把握概括文章要点,提炼文章的主题,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实现对文章宏观上的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审题,并与文章的有关内容联系在一起, 便于尽快找到合适的答案。最后,再回到文章本身,重新阅读文章,从整体上检测是否符合作者的写作主旨。
2.有效指导阅读技能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能够做到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做到边阅读边思考。一是在阅读的同时,还原语言的艺术形象,对文章进行想象思维;二是在阅读中,进行思想上的概括,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三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品评。这三个层面的思维就决定了阅读的广度、深度和阅读水平,也就达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鉴赏的能力的教学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提高阅读能力的几个步骤:首先是面向基础的阅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其次能够快速阅读,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第三是做到精读,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进行分析综合,能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第四是在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所要找的东西,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就是指导学生能够运用上述阅读技能和方法,学会自己独立阅读。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多次指出:"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及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在短时间内拓展视野、扩展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在发生着文化的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包括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卫生习惯等方面,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除此之外,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当然,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促进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情况时,我们除了可以发挥教材优势,增加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推荐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及征文比赛等,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并努力营造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4.重视指导阅读理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阅读理论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第一是指阅读分析,一般应从内容、文本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内容上,记叙文指描叙部分和议论抒情部分;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等。在形式上,说明文指说明方法和顺序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论证方法和结构方式;记叙文主要指叙述方式、线索、顺序依据、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以及作用等。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词。文体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具体要求亦不同。句中关键词、中心句和中心段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假如教师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比较明确的教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在阅读中所遇到的很多疑问都能够迎刃而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5.求同存异、以点带面的比较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森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比较阅读大开大阖,或横比或纵比。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如在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时,可将其与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堂吉诃德的与"风车作战"的精神底色在比较中愈见分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学大师的人文底蕴的相同与不同。
通过研究性学习,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学生能掌握一类文章,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归类能力,也培养迁移能力。
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诉衷情》,周紫芝的《踏莎行》、《鹧鸪天》,晏殊的《清平乐》,等等,无论是妻离子散的凄凉,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是友人分手的不舍,都为多愁善感的词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流泻下了当时的感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能融入词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词的美,还能提高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6.拓展阅读空间
语文的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知识累积过程,并不在于一时方法和技巧,而更多的在于一种语文情感、文学素养的培养。阅读也同样如此,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且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还应当善于对课本以外有用知识进行收集阅读,扩大阅读渠道,通过课内的阅读指导,自发的扩展个性化的课外自主阅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还可以在平时为学生推荐一些值得一看的优秀作品,构建良好的阅读平台。更可以利用班级文化角的形式,建立一个班级的阅读文化角,通过大家收集等多种方式凑集各种各样的优秀书籍扩展大家的阅读渠道。新课标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阅读空间的扩散,丰富学生知识,对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作用。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同样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语文的学习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更多的阅读渠道,扩展他们的阅读量,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习惯养成,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