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耕
语序颠倒妙趣生
□张晓耕
摘要:汉语的语序特别重要,一般不能变换,变换则意义不同。但为了说明事理,表达情感,起到警醒他人、惩恶扬善的作用,古今语言大师运用颠倒语序的手法,嬉笑怒骂,妙趣横生,达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语序;颠倒;修辞效果
一位学政负责按试某县,童生根本不会写八股文,卷子乱七八糟。这位学政评了半天,勉强依照规定录取了三名。卷子上得写评语,怎么写呢?第一名的评语是“放狗屁”,第二名的是“狗放屁”,第三名的是“放屁狗”。有人看了考官评语,纳闷地问:“都用同样三个字,有一二三名差别吗?”考官解释:“这里面学问大了。第一名的,是人,但偶尔放放狗屁,令人生厌,但一放了之,只一时半会之厌;第二名的,是狗,放的当然是狗屁,但狗放屁也不过一时之兴起,不过除了放屁还有别的本事;第三名的,放屁狗者,乃放屁之狗也,整日只乐于此道,不知疲乏。除了放屁,别的事都不会的狗。”
仔细琢磨一下,这些评语真的非常精妙。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呢?原来,这里运用了“颠倒语序”的说话技巧,巧妙地把“放”“狗”“屁”三个字互相调换顺序,不仅准确地点评了三篇文章的优劣,而且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在现代汉语中,句中词语都是遵循一定的词序规律组织起来的。一般情况下,词的排列顺序是不能颠倒的,颠倒就会改变语意。如“你的意思我完全没有明白”和“你的意思我没有完全明白”,由于“完全没有”与“没有完全”词序不同,两句表达的意思也就大不一样。不过,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把组成词的两个或几个字的前后顺序颠倒一下,或把组成句子的两个或几个短语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反而能更好地传情表意,可产生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王彦辅在评价伟大诗人杜甫时说:“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颠倒用之,语峻而体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上面提到的那两句诗,其原意不过是“从今夜露白,是故乡月明”,但一经颠倒,不仅寓意深远,造语得体,而且化平淡为神奇,把炽热的思乡怀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富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另外,他的《秋兴》诗中那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其实也是他有意颠倒的,如按有人说的那样,把它改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整个诗句也就显得语意浅露、索然无味了。
相传宋代时有一人靠行贿中了解元,实际上半通不通。一次,此人读书时见书中有“蔡中郎”一词,大骂古人粗心大意,连“郎中”都不懂。其实“蔡中郎”指的是汉代的蔡邕,在汉灵帝时做中郎将,而“郎中”是旧时对医生的别称。有好事者作诗嘲之:“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如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诗中有意颠倒了“中郎”“招牌”“解元”“陶潜”四个词语,巧妙挖苦,令人拍案叫绝。
传说乾隆皇帝巡游江南的时候,有一天来到一座古代陵墓前,他指着一个石人问身旁的一个翰林:“它叫什么名字?”那个翰林想了想说:“叫仲瓮”。原来这种石雕叫翁仲。又称石象生,原本指的是在我国古代神话里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关内,当作宫殿的装饰物。这位翰林一时记错,把它说颠倒了。后来乾隆皇帝回到北京城,把这位翰林降为苏州通判,降职的命令是一首诗:“翁仲为何变仲瓮,只因窗下少夫功。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入苏州作判通。”诗中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三个词语来个颠倒,起到了以讹反讹的效果,尤其是尾句的“判通”与“半通”的谐音,更增添了诗的嘲讽意味。
传说清代大学者纪昀的府中常有人生病,却屡为庸医所误,故对不学无术的庸医恨之入骨。为此,他将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改变成一幅嘲讽庸医的妙对。按原诗的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才华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因为身体多病,连老友也疏远了。改联“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不变一字,只调换了“才”、“明”、“病”、“故”四字的位置,意思则变成为由于庸医的医术不高明,人们都厌弃他,由于治病老出事故,病人再也不肯上他家去了。可称神来之笔,令人称奇。
1904年,慈禧大办七十寿辰的庆寿活动,全国上下都被要求贴一副内容相同的对联:“一人有庆,万寿无疆。”革命志士章太炎先生对此非常气愤,自撰了一副针锋相对的对联:“一人庆有,万寿疆无。”此联堪称神来之笔,它仅将原上下联的后两字的词序颠倒了一下,就集嬉笑怒骂于笔端,变歌功颂德为辛辣讽刺,对慈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以上是颠倒语序的一种形式——在词语中颠倒语序,其实,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在句子中颠倒语序。
元代名士莫子山有一次到山上游玩,见一寺庙,随口吟出一首唐人李涉的绝句:“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满以为也可以像李涉那样碰到一位能以清凉智慧洗濯俗尘的高僧,想不到该寺住持竟是个铜臭熏人的庸僧。莫子山几欲夺路而逃,奈何庸僧死活纠缠,非但向他勒索“布施”,还要他题诗留念。莫子山推脱不过,于是挥笔写道:“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睡梦间。”从字面上看,莫诗只是李诗句序的颠倒变换,但作者的窘态和庸僧的俗气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真是“颠倒一句,尽得风流。”
1949年9月,云南解放前夕,大批军统特务窜入昆明,枪杀进步学生并逮捕了9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正准备起义的国民党云南省府主席卢汉打电报给蒋介石,为被捕的民主人士说情。蒋介石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逭。”可见他已决心要杀这批民主人士。卢汉立即把此电文拿给协助他筹划起义的李根源先生征询对策。李根源看后,提笔将电文的语序颠倒了一下,改为“罪无可逭,情有可原”。在昆明的军统特务头目阅读电文后,以为蒋介石“恩威并行”,既要镇唬一下民主人士,又要笼络人心。于是,对这批爱国民主人士手下留情。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也堪称高手。《祝福》中写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家当佣工,她还象往常一样帮助祭祀时,四婶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后来,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迷信宣传,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赎罪”回来,心情舒畅,参加鲁家祖宗供奉祭祀,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吧,祥林嫂!”鲁四婶的前后两句话,一字未改,只是语序变换了,却在表情达意上有着不同的效果。前一句只是一般的祈使句,带有要求的语气。因为,四婶虽认为再嫁的女人“败坏风俗”,但这“禁规”祥林嫂事先不知,“不知者不为罪”嘛,所以,四婶的话显得客气一些。但是,崇信和极力卫护封建礼教的四婶,根本不相信捐门槛可以赎前后嫁过两个男人的大逆不道之罪,而且,祥林嫂又变得越来越不知趣,所以,后一句的语调较前一句已明显带有斥责、命令之意了。正是由于四婶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严厉制止,祥林嫂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成灰色”,“眼睛凹陷下去了,连精神也更不济了。”鲁迅先生只是稍稍变换了一下语序,就把封建礼教、神权合伙杀人,却又不动声色地给人以精神折磨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张口说话,执笔行文,词序排列,不可不慎。阿·托尔斯泰说过:“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需要唯一词的需要的位置。”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如能在词序的推敲上下一番功夫,充分运用汉语由于词序不同而形成表达上的灵活性这一特点,对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显然是不无好处的。
[责编崔达送]
作者单位:(河北魏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