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2016-03-02 16:47赵娜娜
新课程(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德育

赵娜娜

(新疆阿克苏市第三中学)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赵娜娜

(新疆阿克苏市第三中学)

德育是中小学各个教学阶段的本质追求,不论是哪个学科,都应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诗歌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都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以诗歌的形式来渗透德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诗歌艺术的鉴赏能力,还能教会学生从诗歌这种文字艺术形式中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因素。介绍了语文诗歌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德育教学途径和方法,希望通过对各种方法的运用,调动学生参与诗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语文诗歌课堂的魅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德育渗透;途径与方法

德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其方法有很多,实施途径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我们通常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完整系统地将课本上的内容,保质保量地传授给学生,实际上在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在传统教学中加入德育教学的因素,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情商,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从诗歌中读出的情感、悟出的道理,都对个人的德育修养有着极大的贡献。

一、引导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初次阅读并不能对其中所蕴含的信息,或者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式教学,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路向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方向靠拢,通过阅读与感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培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气氛,仿佛置身其中,触景生情、读有所思、思有所感。

例如,在《归园田居》这篇诗歌的教学中,首先明确诗歌的类型是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但是,我们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诗歌教学就是要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学习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进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学习诗歌。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介绍,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唤起学生的认知。在课堂上,第一步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陶渊明,知人论世方能感受其人格魅力以及其诗歌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二步,诵读感知,通过多种读诗的形式来体会诗歌中每一句话背后蕴藏的情感。第三步,要让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这篇诗歌告诉我们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题目中哪个字至关重要不能去掉?那就是“归”,这也是这首诗题目的题眼,既然在题目给出如此多的提示,那诗歌中会透露什么样的信息以及有什么信息值得我们来思考呢?第四步,通过这几部分的解读和思考,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首诗歌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诗人的田园情怀以及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形成自己对诗人的看法,树立自身的价值观目标。总的来说,引导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主动思考、感悟的能力,总体思路是要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总结、感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背景渗透式教学

诗歌教学中的背景渗透,对于理解作者生平事迹及个性态度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对作者生平事迹及人生经历的了解,学生可以对作者建立初步的印象,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写诗歌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举例来说,对于现代诗歌散文的学习,首先应该对现代诗歌的产生背景有个整体性的把握,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离学生并不遥远。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选修课教材,每篇诗歌后面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附有作者简介,其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单事迹以及作品。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它是打开鉴赏诗歌大门的钥匙。《井》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形象鲜明,含义隽永,美感异常。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随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诗歌的深层含义,写井即写“我”,“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通过背景渗透教学,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时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作者的视角和心境去鉴赏诗歌本身,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

合作研究式教学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在诗歌教学中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对个人感悟进行总结,并且在讨论总结中收获更多对诗歌中情感因素的理解,逐渐充实自身的德育积累。

例如,在教《雨巷》一文时,教师首先为学生配乐朗读了这首诗歌,欣赏完了这首诗,学生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进而教师进行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丁香一样的姑娘!”那么,教师可以接着问:“这个姑娘美在何处?模样是如何的美,衣着又是如何的魅力动人?”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学生可以就此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以自己的理解来大胆地谈谈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将诗歌中各个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情感阅读,来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美的追思和迷恋是人类固有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斯。进而教师可以在《雨巷》一诗的基础上,来延伸拓展,让学生思考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调动自己对某件事、某人某物的回忆,来掌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不断充实德育的渗透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完诗歌后,能够从诗歌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取更多的能量和动力,培养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更加丰富的情感素养,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教学深入渗透到诗歌教学中,并通过日常教学的实践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为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做贡献,让诗歌教学、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德育培养。

叶彬.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

·编辑薄跃华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诗歌德育
诗歌不除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