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华
古典诗歌教学展示课所发现的几个问题
□陈清华
摘要:2015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上,有三堂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展示课,分别是《蜀道难》、《定风波》和《念奴娇·过洞庭》。三堂课亮点很多,颇为精彩,但也存在节外生枝、预设不足、主客倒置、不重细节、头重脚轻和画蛇添足等问题。语文教师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分析这些问题,从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
关键词:古典诗歌;诗歌教学;展示课
在诗城安徽省马鞍山举办的2015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上,笔者听了三堂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展示课,分别是《蜀道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念奴娇·过洞庭》。这三堂课能够紧紧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古典诗歌的诵读,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教化功能,可谓亮点频频出现,美点很是惊艳,引爆点令人称羡。三堂展示课的成功之处显而易见,专家点评时也是好评如潮。笔者不揣冒昧,拟就观课时发现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意见。
大型的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展示课,最讲究主线统领贯穿,层次清晰有致,很忌讳节外生枝。节外生枝易导致教学目标偏离,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结构混乱,教学流程梗阻。
《蜀道难》一课的教学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尤其是要求学生在诵读诗歌时要呈现出姿态感的教学环节深深打动了数百听者。但是该课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首先叙说了李白与马鞍山的一段渊源,其后,本应进入文本诵读环节,老师却又谈起了本次展示课所处的环境——马鞍山二中体育场的空阔,告诉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赏读诗仙李白的诗歌应当让自己年轻的心灵飞扬。这便是节外生枝的一种表现,本想暖场以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孰料却造成了冷场,一堂课下来,同学们都没有很好地进入古典诗歌诵读、感悟、鉴赏、探究所应有的状态,究其原因,或许与此大有关联。
《念奴娇·过洞庭》一课的教学设计细致精美,教学过程灵动流畅,给人轻松愉快之感,“学生的精彩表现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点评者、也是众多观课者的共识。但是,或许孩子们的表现太精彩了,执教者以“爆料”的方式向观课专家和老师介绍说,这些学生不是自己班的,是马鞍山二中文科实验班的孩子,之所以很优秀,是因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是徽派语文的领军人物、正高级教师郭惠宇先生。郭惠宇先生是大家尊敬和钦佩的著名特级教师,但在展示课的课堂上由执教者如此讲出来似有不妥,也是节外生枝的一种表现,因为这对教学而言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学生注意力分散,致使课堂结构紊乱。所好的是执教者沉稳洒脱,久经大场,课堂驾驭能力极强,稍稍偏离后又较为顺畅地实施了随后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想,不是所有的执教者都可以做到这些的。
高中组的三堂古典诗歌教学展示课都在诵读上着力甚多,朗读、品读、赏读等形式多样,教学目标也多是希望通过诵读这一重要手段来实现。遗憾的是,《蜀道难》和《定风波》两堂课学生的诵读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进,多数学生局促拘谨,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执教者紧张焦急,观课者担心着急。面对此情此景,执教者也做了诸多努力,但效果不佳,于是,以下的诵读活动就全赖老师了,即便是齐读,也只能听到老师的声音,两位老师也就只好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完成教学的任务,正如一位点评专家所言:“一些展示课,老师花了许多心血和智慧,遗憾的是设计精美、预设极好的教学愿景却是在老师的独白中完成的!”如此,教学过程的深化,教学目标的达成,作品形象的感受,学生思想的引领都会大打折扣。
反思之,主要原因在于执教者对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预设不足,能够执教“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研讨会展示课的老师可谓千里挑一,多是屡获课堂教学比赛大奖的青年才俊,他们多次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所受挫折不多,在大型的展示课上遇到学生冷场这一本来很正常的情形时,自己的心理出现了大的起伏,由于现实与课前的预期反差较大,便难以从容面对。多年前,笔者应邀参加“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语文研讨会”,执教一堂高中作文指导课《议论文的立意》,这是笔者参加全省优质课评选获奖的课例,也算是千锤百炼了。上课的前一天,大会承办者安排笔者和学生沟通交流,由于太过自信,自己竟以要保持陌生感婉拒了。由于另外两位执教者是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和余映潮先生,自己可以在他们和千余位语文同仁面前一展风采,就太想好好表现了,课前只是想着以前的成功,没有静下心来预设可能出现的困难。上课时,当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几位同学都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自己焦急万分,大汗淋漓,茫然无措,只能草草完成教学任务,一堂展示课成了一堂教训课。课后,两位语文教育的大家给予了我宝贵的指点,从此,自己就牢牢记住了钱梦龙先生“预设困难是公开课成功的关键”和余映潮先生“一切都可以更好”的教诲。
还有一种预设不足的情形也会令执教者陷入两难的境地。上展示课,一般都会安排师生见面,老师会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做一些预习和准备,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流畅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有时候老师要求得太具体了,学生准备得太充分了,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一些同学就会十分准确地予以解答,有时还会声情并茂地朗读课前写好的答案,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也早已确定好了答题的人选。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变得十分简单,所有该说的话都被学生说完了,课堂的生成功能难以体现,对学生的“精彩”回答,老师也很难做出中肯的评价。正所谓过犹不及,对课前预习的预设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力求做到恰到好处,充分而不过头。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眼下的课堂教学又提倡“双主体”,主客倒置之说好像无有依托。这次展示课高中组的所有学生均来自马鞍山二中,执教者面对的都不是自己的学生,这样也就有了“主”“客”之分。毋庸置疑,展示课的最大精彩当是学生的精彩,是没有预设的精彩。因而,执教者要悉心引领,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专注于教学,倾情于学生,既不可把一切都交给学生,任其发挥;也不能越俎代庖,一味展示自己既定的内容,以致主客倒置,让学生沦为观众。
《念奴娇·过洞庭》一课的教学所展示的东西似乎多了一些。丰富而精美的PPT课件就有二十张左右,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教学内容、拓展内容、学法指导以及相关资料,就是浏览一遍这些课件也会花去不少的时间。如果真正让学生做到感悟理解知识、领会掌握方法并切实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话,应该说并不容易。笔者以为,本堂展示课的最大亮点是引领学生对词作上下片的两个词眼“妙”和“笑”的品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紧扣诗眼,品悟探究诗歌”的学法指导。这一教学环节也是最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时段,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读,细细地品,慢慢地说。正像一位点评专家所说的那样:诗歌教学要智慧地选择一条道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喉唇,化作自己的声音,获得穿越时空的温暖和慰藉。遗憾的是教师在这里设计的内容太多,学生还没来得及去品、去说,甚至都没有真切而深入地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上两遍,教师就几次切换了PPT页面,什么是诗眼?诗眼的典型作用,精彩诗眼举例,品析诗眼练习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一一展开,学生面对如此丰富内容,只能跟着老师向前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丧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难以发挥,倒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课件唱起了主角。
这只是课堂教学主客倒置的一种现象,还有一些展示课的执教者,不能很好地处理展示自身学养与给学生树立榜样的关系,动辄一大段声情并茂的独白,随口某某大师的格言,在诸多教学环节都从理论上归结出某某方法。其实古典诗歌课堂教学最好的展示应该是教师的范读,这三堂课的执教者均没有去尝试对诗作进行完整的范读,实为本次论坛展示课美中不足的地方。要想解决展示课课堂教学主客倒置的问题,执教者必须树立“学生的精彩才是最大的精彩,学生的成长才是最美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把自己放在教练员的位置上,不要随意地披挂上阵,真心诚意地做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细节的处理关乎课堂教学的成败。这三堂展示课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上都有些瑕疵,有些地方稍加注意即可得到有效处理,有些地方则是教师的认知习惯和教学理念所致。积极研究课堂教学细节处理的方法和艺术,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渐次流畅、灵动、精致,呈现细节之美。
《蜀道难》一课的执教者洒脱飘逸,很有语文老师的“范”。这堂课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诵读,要想让学生放松心情,披文入境,放声朗读诗作也简直是“难于上青天”。面对一群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读诗的学生,不论谁都会感到失望,尤其是在大型的展示课上,怎么办?降低要求!诗歌诵读的要求是有层级的: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读出形象等等。我们必须承认,《蜀道难》一诗的诵读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完全可以降低诵读的要求,起初,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内容,而不是要求学生要读出“姿态感”来。设想一下,如果是在教学的结课部分再带着学生去体会诵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那仰首看天的姿态感,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呢?一开始,老师设计在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要呈现出仰首看天的姿态感本欲先声夺人,实则自设障碍。诵读古典诗词要有姿态感,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一时可能很难转过弯来,受此影响,后面学生的诵读情况一直不能令人满意。
《定风波》一课的执教者在指导学生诵读方面作了细致的设计,试图通过“读诗解意”“品诗通情”“赏诗明理”三个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目标,解读清晰独到,突出对比感悟,将对苏东坡价值的判断定位于引领学生的人格养成,但是一些细节的处理值得商榷。仅就教学语言来看,老师说了一些这样的话:“下面给你一分钟的时间读课文!”“下面采用最民主的形式,请大家推举学生发言!”“你回答得很好,非常感谢!”将读书的时间具体到一分钟,语言似乎有些生硬,学生会有紧迫之感,也没有给自己的教学留有余地。最民主的形式是推举学生发言?没有得到证明也就难以令人信服。学生回答问题好,可以充分表扬,热情鼓励,大可不必说“非常感谢”,因为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一感谢,师生的课堂定位就出现了偏差。还有一个细节,当学生读诗的速度较快时,老师要求读慢些,再读慢些,然后给学生起音要求齐读,但老师起音的语速却很快,与慢读的要求反差很大。一堂成功的展示课还要求执教者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以学生表现出色而欣喜若狂,也不以学生表现不佳而黯然神伤。在该课教学的中后程,老师在教学情绪的控制这一重要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是值得认真反思的。
《念奴娇·过洞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问这首词的题目是《过洞庭》,为什么是“洞庭”,而非其他?分析后得出结论——“洞庭情结”,笔者以为如果将“情结”换作“情怀”会更妥帖些。情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心理学上所说的情结多指一些不良的感情倾向,如“帝王情结”“恋母情结”等。情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有的工具书列举了“情怀”的一些义项,如“心情”“情趣、兴致”“犹胸怀”“文学情致”等。若换作“洞庭情怀”,便很容易令我们想到洞庭湖上有先贤,洞庭湖上有诗篇,洞庭湖上有抱负,洞庭湖上有寄托,洞庭湖上有文化。
课堂之美在语言、在活动、在生成、在探究,但细节之美最能打动人,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上多下一番功夫,多做一些研究就会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更动人。
一堂展示课寄托太多,或者试图通过一堂课解决较多问题、展示更多风采,就容易导致头重脚轻和画蛇添足。此类问题较为明显地表现在教师对教学时间的调控上。本次论坛每堂展示课的时间为40分钟,结果《蜀道难》用时43分钟,《定风波》用时44分钟,《念奴娇·过洞庭》用时近50分钟。
《蜀道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初步把握李白诗歌的特点,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这首诗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特点”,可是在品读关键诗句环节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师为此花去了不少时间,结果是品味语言有余,把握诗人情感不足,探究诗歌风格草草。学生对这首诗所体现的豪放不羁的个性气质,汪洋恣肆的抒情特点,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诗风的领略和把握就很难到位。加上导入时,老师在营造教学氛围方面用时过多,致使课堂给人头重脚轻之感。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一是“以寻常字眼为切入点,体察诗中的情感深度”,二是“品味诗歌语言,以读启品,以品促悟”。教学重难点是“涵泳诗歌,认识诗人,以期学生对苏轼诗作、人生有所体认”。由此可见,老师对这堂展示课的寄托太多,尽管老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层次感也很强,板书科学合理,课件设计精美,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里要顺利地实现诸多的教学目标是极其困难的。应该说,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朗读,品韵味”进行得还算顺利,但老师的指导在节奏上似乎不够明快,没有及时明了地提出诵读建议。正是在此时,老师也发现了问题,于是便想加快些节奏,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不适应,加上老师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吟诵,通诗情”的设计上试图让学生归结出的东西太多,先是“不惊”“不惧”“坦然”“释怀”,再是“冷静”“安静”“沉静”“守静”,说实话,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搞清以上四个“静”的区别是不可能完成的。笔者以为,学生如果在吟诵诗作之后,可以认识到诗人“不惊”“不惧”“坦然”“释怀”的情感历程,已经很完美了,接下来的四个“静”根本无须提及。由于该环节遇到了阻塞,直接导致第三个教学环节“涵泳,悟诗理”的仓促慌乱,最后的课堂总结也仅仅是保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而已,很难再收到余音绕梁、升华教学的效果。回望课堂不难发现,老师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特别是当教学愿景和教学实际相去甚远时,不敢大胆舍弃既定的教学任务是造成这堂课头重脚轻问题的症结所在。
《念奴娇·过洞庭》的教学如果能在第40分钟时结束,堪称完美。此时,老师以洞庭湖为载体,已经把高洁忠贞、豪迈旷达的张孝祥和正直不屈、坚贞爱国的屈原,身陷困厄、胸怀家国的杜甫,困境求变、心思报国的孟浩然,心怀天下、宠辱偕忘的范仲淹紧紧连在了一起,并以对联“素月分辉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作了概括性总结,加之提示课堂结束的哨音已经响起,让学生齐读一遍词作结束教学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但由于课前预设的不少精彩内容还没有展示,教学便又进入“妙词分享”环节,老师展示了张孝祥的另一首词《念奴娇·星沙初下》,主要是想通过词中的“大江东去,处处风波恶”让学生认识到张孝祥崇高的的文学地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豪放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接下来,老师投影出张孝祥的雕像,并以晚清名臣左宗棠结婚时新房门口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作为该教学环节的小结。
到这里,本堂展示课已经出现了两幅对联,尽管这样,若能在此时结束教学也算是选对了时机。可是当所有的听者都以为老师要结课时,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却又刚刚开始。屏幕上呈现出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在本次论坛主题报告上所讲的内容:“烈士”屈原、“隐士”陶渊明、“豪士”李白、“儒士”杜甫、“居士”苏东坡、“侠士”辛弃疾。老师接着投影王夫之《俟解》中的一段话,最后得出结论:“阅读屈、陶、李、杜、苏、辛的作品,一定会使我们从浑浑噩噩的昏沉心境中蓦然醒悟,一定会使我们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从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而诗意生存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幸福人生。”显而易见,这一教学环节是当天上午执教者听过莫砺锋教授的报告后临机增加的教学内容,看似神来之笔,随机灵动,实则为蛇添足,乱了先前精心设计的教学架构。
此时,这堂课已经延时六七分钟,应赶紧结课。孰料老师却说:听说自己要在本次语文教育论坛展示课上执教《念奴娇·过洞庭》,一位书法家连夜完成了一幅以这首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请大家欣赏。老师接着提出问题:这幅书法作品上有两个字和我们刚刚学过的这首词不一样,能发现吗?老师指出“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中的“独笑”在书法作品上写成了“独啸”。最后老师以投影来布置作业,第一题表述如下:《念奴娇·过洞庭》“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还有一版本为“独啸”。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课后自己去考证思考,你更喜欢“笑”还是“啸”,请逐条陈述你的理由,写一篇随笔。这时,大家方知老师展示书法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巧妙地布置作业。学习一首古典诗词后,如果有与之相应的书法作品可供展示欣赏,也算学习者的一件幸事,但在这堂展示课当时的具体情势下,这一课前巧妙安排的环节应该果断舍去。这一环节属典型的画蛇添足,也致使这堂展示课用时达50分钟。
这是我在这次古典诗歌教学展示课上发现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可能也存在。我们在欣赏他人教学艺术的同时,也应注意其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中学)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