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
多维训练披文入情——《雨霖铃》教学设计
□王劲松
[三维目标]
1.了解柳永生平及其创作,能在诗词鉴赏过程中做到“知人论世”。
2.品味本词含蓄的语言,把握作品丰富的情感意蕴,鉴赏作品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情境,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审美情趣;能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1.诵读全词,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2.联想想象,再现情境,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
诵读、对话、迁移训练。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江淹曾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有太多的文人为离别而伤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离别的经典词作——《雨霖铃》。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南宋学者叶梦得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诵读词作,思考:这首词中哪些词句最能概括词人的情感?
学生:诵读词作,思考讨论,找出重点词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
(一)多媒体出示:
1.李渔《窥词管见》:“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情景都是现在事,舍现在不求,而求诸千里之外,百世之上,是舍易求难,路头先左,安得复有好词!”
2.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二)启问:
1.这首词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在一起的?
2.启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俊”在何处?
学生:诵读,思考,合作探究词作情景交融的写法,品味柳词的“精金粹玉”,体会凄清的意境,离别的伤感。
(设计意图:1.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对话,从情景二端赏析词作;2.引导学生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表达技巧。)
(三)改写训练
1.指导学生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
改写示例:
秋风萧瑟,秋蝉凄切,仿佛是深秋的绝唱。在送别的那个晚上,萧疏的枝条上还挂着雨滴。对着送行的美酒,我思绪万千,一怀愁绪郁结胸间,难以倾吐舒遣。恋恋不舍之际,远行的兰舟就要起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又哽在喉间。四目相对,颤抖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伤感的泪悄然化作两行。无论你到哪里,我的思念将永远伴随着你。心中的愁绪如沉沉的暮霭难以排遣,没有我的日子里,请你好好地保重自己。
古往今来,离别是最难割舍的情结,何况现在又是萧瑟冷清的秋季!不要忘记我们今夜为何沉醉。一弯冰冷的残月挂在枯叶尽脱的柳梢,萧瑟的寒风扑面而来,眼前尽是飘飞的黄叶,如蝴蝶凄美的身影。以后的日子,没有你在身边,我又怎能快乐?纵然有万般美好的风景,我的情感,我的思念,又能够向谁倾诉?
(设计意图:1.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词作的意蕴。)
(一)多媒体出示:
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启问:同学们认为这首词作是浅斟低唱么?请联系柳永的生平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评价作者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多媒体出示余秋雨《余秋雨文化散文全集》片段: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他真实地描述了离别时的情景,“执手”两句,以白描手法表现情人相别的情状,语简情深,极其感人。作者又用想像的画笔,以景物点染,绘出别后及未来岁月一幅幅凄凉的生活图画,使人如临其境,如感其情。既写出了离别的背景、过程、场面,又写出离别时与离别后的凄切、怀念、苦闷,层次繁复而分明;又时而由景生情,时而化情为景,达到了情景的高度结合;还能刻画出“执手相看泪眼”等一系列细节,点染烘托。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处,艺术手法十分高明。“杨柳岸、晓风残月”系千古名句,宋代以来人们就以之概括柳词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营造诗意课堂氛围,与“导入”遥相呼应。)
1.背诵《雨霖铃》。
2.从情写景两个角度比较鉴赏本词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不同之处。
(作者单位:安徽省涡阳县四中)
[责编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