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菊,操龙德
(1.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基础部,安徽 安庆 246003;2.安庆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内职班学生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探索
许红菊1,操龙德2
(1.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基础部,安徽 安庆 246003;2.安庆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摘 要:2011年起,内地新疆中职班(简称“内职班”)招生,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家乡,去内地求学。这些学生长期寄宿学校,校园已然是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平台。但由于一些原因,部分内职班学生很难融入校园文化中。本文从校园文化意义入手,分析内职班学生无法融入校园文化的原因,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层面探索内职班学生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内职班学生;融入;校园文化;路径探索
2011年起,国家在安徽、江苏、上海等地33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以下简称“内职班”),招收具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户籍的初中毕业生。举办内职班,是国家统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去异地求学。这些孩子年纪普遍较小,长期寄宿学校,一年才能返乡一次。从一日三餐的安排到四季衣服的更换,从课程设置到文体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校园这个大环境。习近平主席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1]校园已然是学生们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平台。但由于一些原因,部分学生很难融入校园文化,因此探索内职班学生与校园文化融合的路径刻不容缓。
(一)校园文化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校园文化覆盖校园每个角落,涉及校园每一个人。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并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高尚的品德观点,调节和规范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优良浓厚的校园文化,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丰富活泼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学生交流互动,增加自信,促进素质提升,达到有效的环境熏陶。
(二)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校园活动,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达到有效的文化育人。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有重要影响
校园本来就是个“小社会”,它不仅是学生求知求学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实践锻炼和提高实践本领的训练基地。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与之发生反应,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洗涤和人格塑造。同时,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中,既丰富了业余生活,陶冶情操,也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达到塑造健全人格、发展身心的目的。
(一)生活上心理上不适应
内职班学生从小生活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的熏陶,带有独特的民族印记。他们来到内地后,在气候、饮食、时差、语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大的挑战。从一种熟悉的文化氛围进入另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同于过往的“熟人、熟物、熟环境”文化背景下,缺少安全感,导致自我保护增加。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也希望交流与融合。但独特的民族印记,使他们强烈感到“与众不同”。因此,他们更愿意与本民族同学交往,形成较为固定的“小群体”。同时,大部分汉族学生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很难融入少数民族团体中。缺乏交流共鸣,相互之间的陌生感使内职班学生不能顺畅地融入校园文化中。
(二)文化基础薄弱
内职班学生来内地前接触和使用汉语机会较少,没有汉语使用环境,汉语基础较差,仅限于简单的日常交流。“内职班学制3年,实行汉语授课”。[2]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学生来到内地求学后,无论是上课还是日常交流都使用汉语,而且课程难度加大。虽然他们也想参与到火热的校园活动中,但不流利的汉语表达,挫伤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刻意回避校园活动。况且这些学生在疆内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佼佼者,结果进入内地后这种优越感丧失,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自我否定和失落,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及自卑等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内职班学生成长成才,影响校园和谐建设,也和国家培养目的相违背。
(三)对校园文化感到陌生
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都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特定群体文化。在内职班学生来之前,学校的主流文化是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文化。由于少数民族往往生活在信息比较闭塞的民族地区,当他们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时,他们常常面临文化适应的考验……如果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异文化的文化模式和生活规范,他们除了会引发文化休克之外,还会引发一些心理疾患。”[3]
学校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的交融处,是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也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直接与内职班学生健康成长发生联系。因此,学校各个层面理应为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做出应尽的贡献。
(一)学校管理者,要为内职班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创造条件
1.在全校普及新疆“三史”教育,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师生交流了解互信,营造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者要在坚持“爱严细”的管理原则下,在校纪校规上一视同仁,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统一管理、统一要求。不要让内职班学生感受到明显的特殊待遇,因而导致“特立独行”“唯我独尊”;但另一方面也要正视民族差异,尊重民族信仰,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师生的交流、了解和互信,营造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理想的做法就是面向全校师生普及新疆“三史”①新疆“三史”:新疆的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教育。通过“三史”教育,汉族师生可以充分认识新疆发展历史、了解新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信仰;内职班学生能够增强对“四个认同”及“三个离不开”②“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解,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2.建立定期、长效、动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机制。内职班学生年纪普遍较小,又离家千里,暑假才能回家一次,生活在一个陌生的文化背景中,出现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需要学校管理者正视和关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可以采用私下访谈、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开设心理健康课等形式,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想法和诉求,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建立定期、长效、动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机制,切实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帮助内职班学生克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无助、自卑和孤独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
3.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模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一起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其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懂得如何进行恰当的家庭教育。况且,内职班学生在疆内都是优秀者,其父母无法理解孩子在内地的适应问题。这无形中也成为这些学生的压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模式。
(二)老师以“爱”为名,从细微处出发,为学生排忧解难,鼓励学生融入校园文化中
内职班每一届学生都配备一名生活老师(该老师由新疆教育厅选拔),来内地高校后,也配备一名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和日常事务的安排。生活老师和辅导员分工虽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学生们尽快适应校园环境、融入校园文化中,学好文化报效祖国。对内职班学生,老师应以“爱”为出发点,从细微处入手,在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在教学设计上也应该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思维模式、学习习惯等问题,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帮扶和指导;在与学生接触中,善于发现一些活泼开朗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社团活动,从而在校园文化融入中起传帮带作用。
(三)学生应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营造民族和谐共融的校园文化
汉族学生,要在学习和生活上主动帮扶少数民族学生。针对内职班学生生活心理不适应、文化基础薄弱、对校园文化陌生等问题,“内地高校要建立朋辈辅导、帮扶机制,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高年级汉族学生骨干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帮扶联系人,成为他们的‘朋辈伙伴’,重点在思想交流、课程学习和生活适应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4];除此之外,在寝室生活中,采取“2+2”混合居住,即一间寝室入住两名汉族学生和两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长期的寝室生活中,互相交流,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发展友谊,有助于内职班学生适应校园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作为内职班的学生,自身也要有意识地融入校园大环境中。就内职班学生而言,要主动融入火热的校园文化中。新疆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可以利用校园活动、节假日,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文艺表演,让内职班学生在大家的关注下,展示其独特的民族魅力。
“各族学生在同一个学校……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为人生奠基……,在长期共融的过程中了解加深,感情加深,思想认知趋向统一,以民族区分彼此的概念逐步淡化,呈现了各族学生‘歌舞同台,就寝同舍,进餐同桌,娱乐同享,学习同步,节日同庆,校园同护,困难同度’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和共融文化氛围。”[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28-29日)[EB/OL].新华网,(2014-05-30).http:// www.xinhuanet.com/zt/2014-05/30/c1110932196.htm.
[2]内职班[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view/14 589844.htm.
[3] 王亚鹏,李慧.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及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4,(5).
[4]章德林,康胜利.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
[5] 王金生,李润芝.简析内初班教育对民族团结、社会稳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tudents into the Campus Culture
XU Hong-juCAO Long-de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teaching, Anqing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003;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Anhui 246011)
Abstract:Since 2011, the mainland of Xinjiang vocational classes (referred as the "inner class") enrollment founded, many teenagers left away from home to study in different places. These students have long boarding in the schools, so the campus plays a great role for their success. But for some reasons, it is difficult for some student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ampus cultu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campu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who cannot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ampus cultur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school managem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plores the path of the students into the campus culture.
Keywords:internal vocational student; Integrate into; campus culture; path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45(2016)01-0095-03
收稿日期:2015-11-2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572)
作者简介:许红菊(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操龙德(1981-),男,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