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逍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伪装者》的受众心理需求
周 逍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近年来,人们对媒体的接触时间和频率呈现出持续走高的态势。人们在选择、接触和参与媒体互动的途径上日益便捷,因此,对媒体提供的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的需求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期是近年来谍战剧受到观众青睐的故事背景。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背景不仅满足了和平年代广大观众的猎奇心理,信仰缺失及英雄情结也满足了广大观众对谍战片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谍战剧;受众需求
2015年是中华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身处和平年代的广大受众的信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这也使得广大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在电视剧作品中找到共鸣。
信仰是指人的信念,在哲学中它既代表个体的信任所在,又代表着个体的价值观念所在,对年轻人来说,信仰显得尤为重要。信仰的缺失不仅会造成个体精神上的困惑和迷茫,还会导致个体的自律和判断力下降,甚至会造成个体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更有甚者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即便我们处于和平年代也要坚守信仰。正如《风声》的原作者麦家所言:“人的一生中风险和困难是无可避免的,我们想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有担当,想要平安的、安稳的、坦然的度过一生,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交给信仰”。[1]
《伪装者》是由李雪、候鸿亮原班团队在《战长沙》、《北平无战事》之后推出的又一经典电视剧集。《伪装者》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电视剧,除了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外,该剧对独具个人魅力的主人公的刻画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家三兄弟身上充满了对国家统一独立的信仰、对组织的信仰、对革命胜利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支持着他们突破重围,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他们用信仰的力量为人民守住了安宁和祥和,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而又急需主流价值观的时代,他们作为观众的精神楷模当之无愧。
《伪装者》一剧的成功,为我国国产主旋律电视剧,突出缺乏内涵及品质的重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传递给国内外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并获得认同、肯定和共鸣,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据统计,2015年《伪装者》凭借播出期间连续创下的多项纪录成为唯一入围电视剧全网播放量前十名的抗日谍战题材电视剧。《伪装者》一播出,好评不断,收视率更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一路走高,甚至创下了全国网络收视率3.02%,市场份额9.01%,50城收视率21天蝉联榜首,收视率达到2.724%的惊人成绩。[2]《伪装者》能够取得如此高的点击量和收视率与其精湛的叙事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密不可分。该剧在对人物的身份设置和悬疑手法的运用上采用了大量的篇幅,这也是该剧叙事精彩的重要原因。
《伪装者》多元化的叙事策略,可以从故事主人公的多重身份的设置、丝丝入扣的故事情以及故事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走向三个方向进行展现。《伪装者》开始的三集,给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明楼设定了“国民党军统上海站情报科少校副官”、“财政部经济司首席财经顾问,特务委员会副主任,汪伪政府海关总署督查长”、“中共地下党上海情报组组长”三个身份,这在以往谍战题材电视剧中从未出现过。同时,该剧还在迷雾重重的人物身份背景下展开叙事,故事中主人公隐藏身份的目的,也构成了该剧叙事上扣人心弦的叙事环节。《伪装者》中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走向,深深地牵动着观众的心,主人公一颦一笑,甚至是举手投足间,无一不透露出主人公儒雅大方的气质,果敢坚韧的性格,刚正不阿的气节。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走向,也是整部电视剧最精彩的部分。
《伪装者》一剧,以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暗流涌动的特殊年代作为故事背景,动荡的局势,多方复杂势力的激烈交锋,再配上多重身份“卧底”这一特殊的身份设定,给整部作品奠定了悬疑的基调。这一基调的设定对于观众来讲,可谓是给缺乏传奇色彩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精神上的补偿。剧中人物身处特殊年代,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将如何自保?面对困境又如何化险为夷?如何处理自己的家国情感?这些都是观众希望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窥探”到的。因此,《伪装者》多元化的叙事策略,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正好满足了广大观众的猎奇心理,这也是该剧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英”原指才智,“雄”原指胆识,这是我们对“英雄”这个词的普遍理解。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英雄人物,是非凡出众的人物,这样的人物通常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大众。而谍战剧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他们身上既有平凡人的特质,又兼具非常时期的责任和义务。他们通常会以隐忍的方式深入敌方,凭借非凡的智慧和敏锐的判断,步步为营,不断化解矛盾和危机,扭转局势,完成普通大众所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谍战剧塑造的血肉丰盈的英雄人物,不仅满足了观众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还满足了观众内心渴望成为平民英雄的需求。成功的谍战剧,塑造出的 “平民化”的英雄,拉近了英雄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剧情和塑造的人物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让观众能在拟态环境中发挥主观想象,实现对英雄形象的个人体验和人生价值。[3]
《伪装者》之所以能同时取得好口碑和高收视率,与我国观众的普遍心理需求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也印证了“使用与满足”这个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人们出于自身的某种需求,为了使自身的某种需求得以满足,因而对媒介所提供的内容进行自主的选择和接触。谍战剧不仅满足了观众们对战争年代飘摇动荡的社会生活的猎奇心理,而且剧中刻画的平民英雄形象也满足了观众们对平民英雄的崇敬、赞美心理,同时观众们还能在剧中人物形象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满足了观众们内心渴望接近英雄甚至成为英雄的心理。《伪装者》的热播,说明了只有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受众心理的影视作品,才能取得成功。
观众的英雄主义情节促使观众跳出剧集设定,深究故事主人公原型人物。受众的这种寻求动机意在通过揭示故事主人公原型人物的真实存在,来达到拉近现实生活中自己与英雄人物之间距离的心理。《伪装者》一剧的主要角色之一明楼,他既是汪伪政府要员,又是军统特工代号“毒蛇”的特工,同时还是中共地下党员,这个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传奇特工的原型就是袁殊。“红色特工”袁殊同时拥有着中统、军统、侵华日军、“青红帮”成员、我党情报系统工作人员等五重间谍身份,扑朔迷离的身份和流传千古的惊人战绩使他成为谍战剧的原型人物,也使他成为足够满足受众心理的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4]
观众跳出影视作品本身而去寻找剧中人物原型的原因,除了被影视作品打动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观众有渴望从影视作品塑造的英雄形象找到自己的影子的需求。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还原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原型,既可以满足拉近自己和英雄之间的距离的需求,又可以提升广大观众对社会的信任度。观众的此类需求恰好映射出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焦虑现状——我们正处于一个事事皆疑时代。事事皆疑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人们每天都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无论对周围人群、媒体或者社会机构,还是对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的信息内容,都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怀疑态度。这种怀疑甚至会促使人们对社会现状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刻板印象。例如,媒体提供的信息不可靠、商家提供的商品不可靠、组织机构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不实际等。这种负面刻板印象不断叠加,会使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信任非常有限。每个人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卧底”,面对各种骗局时刻保持清醒,由此也催生出人们对英雄的渴望,而谍战剧的剧情和塑造的人物刚好填补了现实中人们的需求,这也是近年来谍战剧大获好评的社会原因。
参考文献:
[1] 麦家.历史就像从远处传来的“风声”——谈小说《风声》和电影《风声》[N].南方周末,2009-10-28.
[2] 《伪装者》结局收视率破三 九月最受欢迎献礼剧[EB/OL].网易娱乐,http://ent.163.com/15/0930/10/B4OLKSAS00034VDC. html,2015-09-30.
[3] 晋爱荣.“谍战热”受众心理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 (10):32-34.
[4] 李卉嫔.揭《伪装者》明楼原型——中共王牌特工袁殊[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6(1):72-73.
[5] 汤天甜,赵云燕.谍战剧映射的大众心理关照[J].文学与艺术研究,2013(4):70-72.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213-01
作者简介:周逍,女,四川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