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机制①

2016-03-02 06:08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现代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朋辈心态子女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机制①

■申燕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标准、情感体验、政治观点、价值取向六个方面,其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其消极、负性的方面也不容忽视。大学生能否形成和保持健康的社会心态,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事关全社会的精神状态。需要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调节机制。

一、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

不良社会心态的成因主要有社会、媒体、学校、家庭、朋辈及大学生自身六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社会是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的安定和平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非制度化行为对于公正性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极具危害性,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很容易使一些大学生陷入功利主义的泥坑,他们热衷于考各类资格证书、参加社团活动,只为日后取得理想的职业;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使一些大学生过分张扬个人价值,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个人利害关系。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与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学习、择业等方面出现功利主义倾向,进而使大学生陷入紧张、压抑、混乱、空虚的状态。

(二)媒体因素

大众传媒包括报刊、书籍、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这些传媒手段为大学生汲取丰富的信息提供了快捷、广阔的平台,但也存在许多负面、有害的信息,导致消极心态的形成。调查显示:95%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情绪、价值观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是互联网和手机,它们己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随时随地带着手机在大学生中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从而影响到其社会心态的形成。人机交往方式使他们人际关系冷漠、社会活动减少,网瘾使他们兴趣丧失、思维迟缓,网络里的负面信息也会误导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激发他们的负面情绪。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社会规范,以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公民的机构。一方面,高校活动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的特征,这对促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另一方面,随着近些年来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许多高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都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而轻视学生的思想、心理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脱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发挥正确理论对人的实践指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失调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对大学生社会心态产生负面影响。

(四)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起点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父母教养方式。民主型的父母教养出宽容、理智、情绪稳定的子女;溺爱型的父母教养出利己、骄横、缺乏独立性的子女;专制型的父母教养出消极、懦弱、缺乏自信的子女。二是家庭物质环境。调查表明,57%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于家庭,只有32%的大学生能够自己解决或部分解决经济来源。也正是后者这部分有相对独立经济能力的大学生,其社会心态更为积极。三是家庭成员关系。如果父母关系不良,经常吵架或者相互敌视,会使大学生难以习得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当出现认知、情感、行为失调时也难以通过父母及时调节心态。而亲切和睦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则有利于子女社会心态向积极发展。

(五)朋辈因素

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大学生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融入朋辈群体,并在群体生活中形成自我同一性,实现各种社会需要。由于大学生们年龄相仿,成长目标相近,个体更在意群体成员的评价,更倾向于通过效仿同龄人的思想和行为而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部普遍存在的情绪基调对个体的学习、交往、择业、观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如果群体中多数成员的心态是积极的、健康的,个体就会表现出热爱学习、自信乐观的心态。反之,个体就会厌恶学习、关系紧张、性格狭隘。因此,群体对大学生心态的影响是深刻的和经常性的,这种影响并不亚于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六)个体因素

一是对自己认知不足。现阶段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的高度关注中长大。这导致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强,过强的自我意识导致过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浮躁、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的倾向,一旦受挫则容易产生颓废、自卑、人际退缩,若得不到及时调节则会转化为消极的社会心态。二是社会认知不足。大学生大多处于20岁上下的年龄,认知、情感与意志都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时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容易出现功利化、非理性化、偏激化、冷漠化倾向等,影响其社会心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调节机制

2011年3月5日,社会心态问题首次被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说明党和国家对于社会心态培育的高度重视。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具备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必要的。通过对大学生心态现状以及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大学生不良心态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地营造社会、媒体、学校、家庭、朋辈、大学生自身六位一体的健康环境氛围。

(一)改善社会环境

现实社会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大坏境,改善社会环境是调控不良社会心态的根本举措,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其一是加强社会体制建设,加强政策、法律的引导以及市场监管职能,突出制度规划的合理性与制度实施的合法性,铲除特权思维和暗箱操作行为的生存土壤,从政策制度设计层面确保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得到有效化解。其二,营造先进的文化环境。作为一种能动因素,先进文化对社会心态的培育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内化品质、外化行为,能够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并且外化为符合社会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外显行为。在这种先进文化的引导下,大学生能够维系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形成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3]。其三,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支持力度。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金、生活体验场所等就业支持,让他们亲身体验各种工作环境,培养自力更生的意识,增进对未来工作的认识与期待,作出适当的职业规划。

(二)净化媒体环境

当前的媒体信息极其丰富,但良莠不齐,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构成了很大挑战。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时,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避免其负面影响。而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用社会多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其一,要通过丰富内容、提供服务等形式,切实提高信息平台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用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舆论方向,为大学生的积极社会心态培育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其二,加强媒体协作监督,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和调控舆情,防止谣言散播,把负面舆论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媒体环境得到全面净化,使大学生获取健康精神文化信息,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其三,重视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育。媒体素养包括大学生应用媒体的技术能力,同时也包括科学获取、分析、判断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4]。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体素养,才能够在媒体反映的社会现象面前始终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客观地分析媒体信息,在杂乱无序的信息中学会分辨事情的真伪,不断提高自身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用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认识客观世界。

(三)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大学生传播系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还帮助大学生全面塑造人格和社会心态,为进入社会后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做心理和精神上的准备。因此,必须发挥高校的教育主阵地优势,引导大学生健康国民心态的形成。其一,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非物质形态的组成要素的总称,包括办学宗旨、规章制度、校风学风、集体舆论、人际关系等,是一个学校本质特点、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为此,需要各高校充分发掘校园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学术科研、文体娱乐等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是完善管理人员工作制度,使校园管理工作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塑造教师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开拓进取的职业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和培育;另一方面是完善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形成教学有序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倾向。其二,加强心理疏导。大学生由于学习、交往、择业和情感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积聚了一些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心态失衡现象。高校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实施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等途径,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以减少心态的负面对抗。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三,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滞留在传统阶段,这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障碍。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就业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制定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鼓励创办经济实体,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提供求职应聘的技能指导,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诚信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形成应聘技能,实现成功就业。通过毕业后的就业跟踪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了解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向学校反馈人才培养建议,为学校今后开展就业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家庭培育质量

家庭环境在大学生社会心态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环境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父母。父母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具有普遍性、延续性、长期性、渗透性的影响。实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媒体教育的无缝对接,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要强化家长的培育责任和意识。通过借鉴国外较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意识到父母言行对子女社会心态的影响力,明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内容,即应当培养或避免哪些社会心态。其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子女,信任子女,以培养子女独立的人格,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子女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帮助其疏导心理障碍,找回自信心;家庭成员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子女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度、接纳度和忍耐度;为子女树立理性、谦虚、平和的榜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极端性、个人主义的出现。其三,加强亲子沟通。当子女步入大学开始全新的校园生活时,家长要与子女保持联系,倾听其心声,了解其学习、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对于子女取得的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子女出现的心理困惑、负面情绪及时进行指引和纠正,增强对子女的精神支持。

(五)营造友好的朋辈群体环境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十分友好的人;“同辈”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同龄伙伴通常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朋辈群体是大学生获取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环境。因此,营造友好的朋辈群体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个体提高学习能力、增添生活经验、改善人际关系,对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一,高校对大学生朋辈群体要合理介入。大学生朋辈群体成员的心态问题存在共性,教育者要通过个体之间的同化作用,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促进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营造团结互助、尚学上进的群体环境,激发群体正能量的产生,防止出现成员关系紧张、矛盾对立的行为现象。其二,家长要注重对子女朋辈群体的有效干预。由于大学生朋辈群体主要是基于同学、同龄、同辈或邻里亲戚等因素形成的群体,家长的干预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把握好尺度。一是干预子女朋辈群体的形成过程。这是未雨绸缪的源头干预。家长要引导子女选择正确的朋辈交往对象,以防出现交错朋友的问题。二是干预子女朋辈群体的成长过程。这是过程性干预,目的在于巩固其群体关系,保证群体发展方向,防止因个别成员出现负面情绪和行为倾向而破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防止该群体被带向错误、消极、逆反的成长方向[5]。

(六)注重个体的自我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过程中,社会、媒体、学校、家庭、朋辈都属于外因,它们创造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但是要长期形成稳定、持久的积极社会心态,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大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自我教育能力。其一,提升社会认知力。社会认知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积极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前提,它既包括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与评价,也包括对他人的客观认识和评价[6]。当学习、交往、择业、情感等出现问题时,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又能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努力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妄自菲薄,失去信心。只有悦纳自我,才会理解和包容他人,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客观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理智的行为方式。其二,提升心理承受力。所谓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学习难题、人际困扰、择业挫折、情感烦恼,主要地寻找解决方法、战胜压力,遇事不躁,处变不惊,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战胜压力。其三,增强自我调试的能力。自我心理调试是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问题。例如,通过自我暗示、放松、运动、谈心、宣泄等方式来舒缓压力。当代大学生只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激励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心态就能够更加积极向上。

[1][6] 邵媛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4] 温友信,本科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及培育研究—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D],重庆工商大学,2014.(6)

[3] 杨宇,大学生健康国民心态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5)

[5] 杨蔚,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引导与培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责任编辑:赵颖)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心态特点及调节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13WH59)。

猜你喜欢
朋辈心态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做谦逊的人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