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华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陈鹤琴与蒙台梭利幼儿课程思想比较研究
罗燕华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陈鹤琴被称为中国的“福禄培尔”,他建立了完善的幼儿园制度和理论体系,“活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蒙台梭利被誉为“幼儿教育之母”,她毕生致力于科学教育法的研究,创办了“儿童之家”,她的幼儿发展观和自由教育奠定了她在世界儿童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场所、教具选用原则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二者幼儿课程思想异同进行分析比较,对于改革当前教育弊端以及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鹤琴;蒙台梭利;幼儿课程思想
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教育家的先进幼儿教育思想,对于推进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陈鹤琴与蒙台梭利无疑是幼儿教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他一生积极进行教育实践与研究,推进中国儿童教育科学化事业,创办的南京鼓楼幼儿园开创了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先河。与陈鹤琴同处一个时代的玛丽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幼教领域。西方教育史称她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比较他们幼儿课程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我们理解两人的学前教育精髓,改革当前幼儿教育的弊端影响深远。
陈鹤琴认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是连成一片的,在小学和学前阶段,儿童还没有形成学科概念,如果按照学科分类的形式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是不合教学原理的,是四分五裂的,是违反儿童生活的,是违反儿重心理的”。因此,他提出“五指活动”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五种活动,“五种活动正像一个手的五个指头,各个指头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五指活动”所反映的是儿童完整的理想生活,缺一不可的,包括: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①王伦信.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P244
蒙台梭利从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出发,得出课程内容实际上也包含五个方面:实际生活练习;肌肉训练;自然教育和体力劳动;感觉训练;读写算练习。蒙台梭利把感官教育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部分,她认为“感官训练的目的不在于使儿童认识颜色、形状和物体的不同性质,而在于通过注意、比较和判断的练习,改善他的感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和精炼”。②吴晓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P71
陈鹤琴和蒙台梭利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划分。划分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从其本质来看,也有相似的地方。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课程主要是帮助儿童目前的生活而不是做将来生活的预备。幼稚园的课程内容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而从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来看,无论是在她的实际生活练习、感觉训练还是读写算的练习中都强调遵循自由的原则。这种自由是让儿童能够依照自我身心发展需要而发展的自由。在感觉教育中,蒙台梭利就强调儿童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来自由选择适宜的教具,自由地摆弄并发现规律,直至形成概念;③张莅颖.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P57二者皆认为课程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中选出来,要最大限度的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主张通过直接与生活和环境的接触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身心的交融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陈鹤琴认为,人的生活不能离开自然界,也不能离开社会群,向自然界取得生活的物料,在社会群里保持生活的关系,现象、特质、形态、规律……都是教学的资料。①陈秀云,柯小卫选编.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P4
蒙台梭利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任何有机体为了发展自己内在的潜能,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儿童的身心是在外界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为了使儿童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并能自由地进行活动,必须从他们所处的环境中找到与其内部的自然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物质。
陈鹤琴和蒙台梭利都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陈鹤琴认为要在大自然和大社会的环境中对儿童施加教育,儿童要成长为一个完善的人,首先必须要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自然和社会,然后使自己的一切与自然和社会协调一致,使自己内在的本质与外部世界,即体现社会精神的自然统一起来去生活。蒙台梭利所说的环境是成人尽可能剔除儿童周围所以不适宜他们发展的因素之后创建的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一切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中心,教师通过环境为儿童身心发展服务,儿童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自由的发展。
陈鹤琴认为教具是进行幼儿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它的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就是刺激儿童,引起儿童学习和进行科学游戏的欲望。因此,他对幼儿园的教具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亲自设计和制作。并且在陈鹤琴看来,现成的教具不仅昂贵,而且不一定适合儿童。还不如利用废物作为制作教具的原料,如经过卫生处理的破袜子和旧手巾。在陈鹤琴看来,要做一位成功的教师,就一定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将看似与自己所教的东西没有关系的东西加以改造,变成很好的教具。
在蒙台梭利看来,教具并不是一个可以准确阐释它原本功能的名词。它的准确名称应该是“工作材料”。它是供给幼儿做成长“工作”时所用的“材料”,具有提高智力和改善性情的双重目的。蒙台梭利对教具要求颇高,不同能力的培养有不同的教具,而且价格昂贵,制作过程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例如蒙式教具不选用五彩杂陈的色泽,以朴实、干净的色调为主。在大小、尺寸上,以儿童的能力为设计重点。每项教具的单独和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②北京市第六幼儿园编著.蒙台梭利教学现在进行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P11
陈鹤琴与蒙台梭利在教具的选材和使用上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陈鹤琴主张就地取材,这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因势利导而制作出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儿童发展心理的新教具。而蒙台梭利在总结能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观察、实验验证,创建了一整套感官训练的教具,并力图引导儿童通过自主使用教具,将大部分教学内容消化吸收,达到既尊重儿童需要,又实现了教育目标的理想状态。这种教具设计的思路和尊重事实的精神值得称道。当然,蒙台梭利的教具和教法并不能穷尽学前教育的一切内容,蒙氏的教法也不能使一切教育问题迎刃而解,但它为我们提供的设计教具、教法的思路永远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平台。J. M.亨持就曾提出:“蒙台梭利发明和设计的那些既有趣又有效的教具,并非神圣不可改变的。……蒙台梭利的标准教具应该看成是一个起点,在重新学习蒙台梭利法时应效仿其发明精神。”③玛利亚.蒙梭利著.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55
儿童习惯的养成是陈鹤琴学前课程评价的重点。一直以来,近代学前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如何对学前课程进行有效的评价。陈鹤琴在主持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的初期就提出当时中国幼稚园的四大弊病之一就是缺乏具体的课程评价目标和标准。他认为要回答幼稚园应该教什么,幼稚生做什么,做到什么地步,程度怎样,非得有种种标准不可。1925年,陈鹤琴与张宗麟根据鼓楼幼稚园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制了《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的和社会性的)、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计185项。④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00周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P41陈鹤琴总结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实践经验制定的《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意识着他将儿童的应具备的行为习惯作为学前课程评价的标准,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幼稚园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检查与管理。
蒙台梭利没有关于评价的专门的论述,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蒙台梭利没有对“儿童之家”的课程制定一个评价的标准。纵观蒙台梭利整个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它的评价是形成性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主张通过教师在活动中的“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针对幼儿的需要对课程计划进行再设计”的循环来对课程进行评价。
陈鹤琴和蒙台梭利两人在课程评价上都主张对儿童进行形成性评价,强调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但不同的是陈鹤琴是以儿童习惯养成为重点,培养目标具体、明确、分化。强调要有意识的阶段性的培养儿童自觉、自动的精神,从小养成自治的习惯,给儿童自我管理的机会。而蒙台梭利是以儿童是否通过独立性来实现自由作为评价的重点,以“工作”为中介,将自由与纪律协调起来,他认为,当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到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上的时候,儿童不仅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练习而且还能获得某种控制错误的物体,纪律就形成了。
比较两人的幼儿课程教育思想,让我们在了解到学前教育的普遍规律之余,也找到了学前教育的分歧点,对于解决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灌输式、无游戏式、无可操作教具的小学化模式和过分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忽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等问题,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两人在学前教育方面的取得的成就是值得我们一直探究的。
[1] 北京市第六幼儿园编.蒙台梭利教学现在进行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2] 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00周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莅颖.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实践[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4] 王伦信.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5]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吴晓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7] 杜成宪,王伦信.中国幼儿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8] 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刘海燕
文字校对:荣国
G613
A
1008-8539-(2016)05-0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