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学府实验小学校 陆建亮
践行语文新课标,构建阅读新课堂
□江苏省苏州学府实验小学校 陆建亮
欲使课堂充满活力,须践行语文新课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联系中学会融合,在心灵碰撞中展示个性,在大胆想象中锻炼思维,只有将语文学习的诸要素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构建起阅读新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阅读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个体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认真阅读,才有可能正确地解读难句,破译句子的含义,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文本的原汁原味。如此“潜心会文”,学生才能感知文本、质疑文本,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全新的视界。但目前学生在课堂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一节课平均仅为5~6分钟。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去感悟,教师就要他们作出喜好的选择,要他们交流感悟、做出表演、介绍……他们只能用现成的概念进行图解和机械对应。如此的感悟,学生只能无病呻吟:这“感”怎能丰,“悟”又岂能深?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感悟主要来源于“读”。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的宽松氛围,不熟读不开讲;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的时机灵活运用。
如王崧舟老师教《二泉映月》时,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朗读环节。大屏幕上出示课文中的8个词语分成4行: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壁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王老师自己先轻轻读了一遍,后让学生把四个词语分别读正确,再要求学生用一口气把两个词语连起来读。要把一个个词语美美地读出来,学生似乎不具备这样的功力,于是王老师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感召着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告诉学生,语文不光用嘴读,还要用眼读,用眉毛读,用表情读,用姿势去读。在学生的朗读中,老师不时地提醒学生,“轻轻的、柔柔的”。在一遍遍的美读中,文字描述的画面鲜活起来。学生想象的涟漪在不断扩散,语言文字成了一幅幅可观可感的画面。当学生再次朗读时,语调中充盈着美丽,浸透出清亮,他们分明感受到:一组词,一首绝妙的诗,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当学生对这8个词语形成了鲜明的表象时,王老师适时引导孩子将语言的“感”引向语言的“悟”。这个过程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王老师一开始从“二泉映月”这道风景入手,并勾勒得如诗如画是有深意的。因为让今天的孩子去理解阿炳的人生是有距离有障碍的。“二泉映月”越是美,对盲人阿炳来说越是一个悲剧,越烘托出他命运的坎坷。“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壁……”如此绝美的景色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黑暗。王老师巧妙利用审美“落差”,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阿炳的“坎坷”在学生的心中就找到了支点。王老师在课开始花那么大的力气读这八个词语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阿炳这个“人”。这使我们听课老师的心为之一亮。尽管学生理解坎坷还处在感性层面,但是读出来时却浸透了浓浓的情愫,心灵有了感应,体验有了升华。艺术家阿炳穿越了时空,矗立在学生心中。在课结束时学生再读这八个词时,终于明白跌宕起伏的旋律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知音难求的悲愤,是一次借助月光泉水的倾诉。
笔者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学着作者的样,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兵俑的外貌,特别是神态,来猜测一下他们不同的年龄、地位、兵种、心理活动”,旨在教学生学会联系,学生在完成这一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与原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在脑海中搜集曾在电视节目和各类书籍中看过的古代军人形象,形成感性的表象为了使之表象清晰并丰满起来,他们首先主动地在课文中再次品读着每个兵马俑的外貌、神态,寻味着课文是如何通过外貌神态的描述来写出他们不同的年龄、地位、兵种、心理活动的。接着,他们又积极地与文本及相关信息、材料建立联系,如老师提供的图片,搜索恰当的语汇,思考如何去组织、去描述自己心中的兵俑形象。最后引导学生向全班交流各自的猜测结果,促使学生在互动的交流中建立与未知世界、进一步学习的联系。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根据教材特点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学生在学习中开展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摆一摆、演一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做,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质量。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第三段时,我让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学习任务自学再进行交流:军事家画、摆军阵图,文学家研究作者观察顺序、写作顺序,导游员练说导游词,播音员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各显神通,竞争激烈。让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发现,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特长、展示个性。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使每个人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门道,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
总之,在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从读、问、讲、评、动、练入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阅读新课堂,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感觉到课堂不是一个苦恼的场所,而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