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心学校 曾莉珍
让语文课堂变得高效
——浅谈单元整合教学的优势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心学校 曾莉珍
单元整合教学能系统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的单元的系统学习中,让学生抓住共同的地方,找到规律性的知识点。又在对比中发现表达的不同,学会灵活地应变,避免了以篇为单位教学时问题的重复,让课堂变得高效。
语文教学 单元整合 系统连贯 高效课堂
单元整合教学在我校开展一年多了,作为在一线讲坛20多年的语文教师,充分体验到了它带给课堂的高效性。以前的语文课堂以篇为单位,耗时多,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仍然是老大难。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早就指出:“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经历而收到最佳效果。”单元整合教学就实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最大优化的组合,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系统的训练,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提高。这就是我们一直要追求的高效课堂。单元整合教学是如何做到的呢?就从下列几方面去阐述。
1.围绕主题选材抓共性。语文教材的编排以主题单元组合,每个单元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而且课文类型相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共同的地方,找到规律性的知识点。例如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让学生从导读部分中明白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表现人物美好心灵的。《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四篇课文的主题一样,相同的还有都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美好心灵,于是我板书出三个通俗易懂的问题:(1)谁遇到困难?(2)主人公怎样帮助?(3)结果怎样?我先以《穷人》为例,在交流引导中让学生解答出(1)邻居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孤儿(事情的起因),(2)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经过),(3)西蒙的两个孩子同自己的五个孩子睡在一起(结果)。接着通过表格的形式完成剩下的三篇文章。
?
集中一节课的时间完成这个内容,学生不但学会了阅读这类文章,学会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而且延伸到写作中,学生通过对四篇课文的系统学习,知道作文如《温暖》《谢谢你》《感动的瞬间》《朋友》等表现人物美好心灵的文题都按照板书中的三个问题去回答,回答清楚具体了,自然文章就写成了。单元整合教学就是这样能让学生通过抓共性,找到规律,从而达到高效的课堂。
2.围绕阅读问题找规律。小学语文课文主要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几类,在教学中根据每一类的特点,提出共同性的问题。例如,写景的文章提的问题是:写了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具体的?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些问题不但是阅读的任务,也是提纲挈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系统地地完成整单元的学习,在交流中学会了写景要写出特点,掌握了赏析句子的方法,可以是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明白了可以通过联想、想象等方法把文章写生动具体。又如人教版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那么就用这个主题作为问题: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个问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习目标变得明确,学习重点变得突出,这又凸显了单元整合教学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把共性的问题一次过提出,省时、省力,避免了以篇为单位教学时问题的重复。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文无定法,虽然是同一主题的文章,但写法上各有差异,所以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
1.读题目悟奥妙。每学一组文章,从题目入手,发现命题的巧究,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但命题各不相同,《山中访友》以事情命题,同时从题目中就表达出作者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山雨》、《草虫的村落》以写作对象的命题,《索溪峪的“野”》以景物特点命题。通过整个单元题目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了命题的方法与奥妙。同时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问难,能收到理解课文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读细节学表达。同样是写人的文章,细节描写侧重点就不一定相同,有的侧重于语言描写,有的侧重于动作描写,有的侧重于心理活动描写,有的需要外貌描写,甚至有的需要环境描写。放手让学生在整单元的课文中去找,然后指导学生做批注,注明是什么描写,从细节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什么特点。例如《穷人》这篇课文重点刻画了桑娜抱回孩子后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学生在品读这些心理活动中体会到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通过这个例子,教会学生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读细节,悟感情。每学期通过一组课文的训练,学生掌握了阅读的规律和方法。然后又通过读写结合,把细节描写迁移到写作中。
总之,采用单元整合教学,能在比较与系统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实现自主阅读、教师点拨和积累运用的密切配合,使学生由过去的“学好一篇”过渡到“会这一类”,并进而“能写此类”,让课堂变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