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红
“三个自信”理念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张向红
党的十八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三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的体现,表明了党的历史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增强大学生认知认同“三个自信”的主渠道。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知认同如何,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本文通过对“纲要”课融入“三个自信”意义的阐述,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路策略。
三个自信;纲要;对策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这种自信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信。“三个自信”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对近现代以来奋斗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果的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教育,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推动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纲要”课是大学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主要讲授中国人民如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繁荣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国情、国史,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将“三个自信”融入“纲要”课教学对于大学生认知认同“三个自信”具有价值意义。
1.从理论上增进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知
这是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理论基础。认知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系统讲授,让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内涵、逻辑关系、历史依据、实践依据、历史地位、鲜明的特征等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厘清大学生心中的思想困惑,以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
2.从情感上强化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知
这是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的情感基础。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情感是对认知的深化,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支持作用。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反应,在教师的讲授中让学生体会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道路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选择的道路的充分肯定;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理论的充分肯定和充满信心;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制度的设计及优越性的体现。只有产生了情感才会萌发自信。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御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上存在各种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全盘西化,否定社会主义;也存在各种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这些社会现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带来思想的混乱和困惑,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都是“95后”,他们思维活跃,有自己对事物的评判。但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就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教育引导他们,解决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1.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凸显“三个自信”的教育理念,在内容上从历史的脉络出发,体现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
目前使用的“纲要”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自“纲要”教材2007年出版以来,至2013年先后经过4次修订,充分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精神。通过对“纲要”课内容的再加工和创作,构建教与学相统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上,以“三个自信”的教育为理念,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即1840年以来中国的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不断的探索学习,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有认识了,才能有理论的自觉,培养大学生“坚持实事求是,不走极端、远离偏颇、杜绝片面,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辩证思维,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
2.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升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知认同。在教学中采用:①专题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不拘泥于教材的章节编排,而是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灵活组织授课素材、整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三个自信”是贯穿在近现代史的大背景中,通过专题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可以将问题剖析得更深入。②实践教学法。这里的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外实践也包括课内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将理论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课外实践更多的是走出校门的亲身感受,但是受人数的限制,只有少数学生参加,绝大部分学生无法亲身去体验,更多的是课内实践。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包括课堂内的讨论、演讲比赛、辩论、看视频、唱红歌等。课内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形式。合作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流行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厘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逻辑体系,深入理解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依据,可以改变学生上课时被动地接受理论的灌输。③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传统讲授的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包括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视频影视资料等,通过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视觉的深刻感受。如讲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体会,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更直观、更生动。
3.“纲要”课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专业胜任力
这是“三个自信”融入课程的关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课程。”这些任务的落实要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纲要”课的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教学中,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胜任力,就是具备所承担课程的专业知识背景,具有对整个教学的设计、突出内容重点的能力。
1.引导大学生认知认同“三个自信”提出的历史依据
“纲要”课与其他三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是“三个自信”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依据,离开这个大背景,“三个自信”将无从谈起。“三个自信”融入课堂教学时,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三个自信”提出的内涵、历史依据、逻辑关系、现实意义。
“纲要”课教材将全书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随着外族的入侵,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问题;如何抵御外侮、如何强国富民,中国的有识之士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康梁的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潮传入中国,到底哪一种主义能救中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比对之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这段历史厘清之后,为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找到了历史依据。中篇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最终在三种建国方案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段历史让大学生清楚地理解并认识到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历史依据。下篇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这个艰难探索中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这段历史的讲解,为大学生认知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提供了实践基础。
2.为学生解难释惑,避免“三个自信”成为一句政治宣传口号
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近现代史发展过程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和在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育学生辩证地、客观地理解和看待这些问题,树立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信心,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政治宣教。
“三个自信”融入“纲要”课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和其教学目标相一致,合乎逻辑地融入课堂教学,让大学生真懂、真信,实现“三进”。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1-17.
[2]韦强.在科学回答热点难点中彰显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读《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J].求是,2012,(14):46-47.
[3]张向红.合作学习策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内教学实践中的探索[J].科教文汇(旬刊),2014,(8):42-43.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曹均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11-114.
[6]郑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育路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7]韩艳慧.“三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学理论,2015,(11):116-117.
[8]蒋朝丽.以“纲要”课为依托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信仰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
[9]卢勇.“三个自信”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理论,2014,(14):186-188.
(编辑:郝 婵)
本文系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宁夏高校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理念的认知认同及教育路径探索”(编号:15NXBKS02)的研究成果。
G641
A
1671-0568(2016)29-0016-03
张向红,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