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李晶晶
须大力拓展农村地区教师成长空间
□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李晶晶
教师的生存空间决定了教师的成长空间,农村教师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制约了他们的专业成长。我们可以从拓展农村教师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方面入手,拓展他们的成长空间,使教师主动地完善自己。
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成长空间
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教师所处的生存空间使得他们很难主动地完善自己。
列斐伏尔将空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物理的空间,即“自然、宇宙”,这是我们的身体和感觉所占据的空间;第二类是精神空间“包括逻辑抽象与形式抽象”,这是逻辑、认识论的空间;第三类是社会空间,“即我们社会实践的空间”。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看:首先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空间性。不同环境、空间,给予人不同的视野,影响人的发展。处于城乡结构二次元中的农村地区教师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大大影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性,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一部分农村地区教师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这里只有熟悉的校园、乡村,即便是接受培训,也是足不出户或在学校或在家中,导致很多教师根本不了解外部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中,无论怎样对教师进行培训,告诉他们最新的教育理念,给他们展示精彩课堂,都只能在教师心里激起一时的浪花,而无法形成持续地行为反应。
其次,农村地区长期形成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文化使一些教师固守着一种相对保守的心理状态,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对话。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人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要和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只有保持和外界交流,才可能维持系统的平衡。农村地区的教师如果不能保持和外界的持续对话和交流,必然会导致自身发展不平衡,缺乏进取意识。
对农村教师来说,要拓展空间,保持和外界的持续交流,以期达到动态平衡,保持旺盛的职业生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实在在走出去,拓展物理空间。进行教师职后培训时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的培训内容,城市的教师往往觉得很有用,提高很大,而农村地区的教师则觉得太脱离实际,没什么用。城乡教育资源占有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城乡教育效果的不同,同时也造成了教师视野的不同。人的成长与空间的拓展是同步的,长期处于一个狭窄、封闭的空间势必造成教师的因循守旧。要改变教师的精神面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激情去改造现状,就必须从教师生活的物理空间入手,先拓展他们的物理交流空间。
在和农村地区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能够“走出去交流、培训”。“走出去”反映了农村地区教师最迫切的需求,他们渴望打破空间壁垒,拓宽交流空间,和不同地区的同行切磋、交流,他们需要一个交流展示的大舞台。拓展农村地区教师发展空间首先要做的就是“走出去”,实实在在地走出去,去听、去看、去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心理上产生自我发展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自组织发展”。
2.创设交流氛围,拓展社会空间。人是社会的动物,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有人说教师职业是一种孤独的职业,只有同辈,没有同事,更缺少同事情谊。孤立与封闭导致教师群体生态失序,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地区教师所处的环境尤其恶劣。拓展农村地区教师社会空间可以从建构教师群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创设自然合作的文化氛围入手,从教师身边的人和事入手。
(1)同伴观察。近20年来,为了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农村教师培训,培训的结果是很多教师头脑中有了一大堆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听了很多教学策略,也看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课例,学会了很多教学方法。可是,一回到他们熟悉的课堂上,他们头脑中的理念,课例中的方法全部都派不上用场了,方法还是老的方法,效果还是原来的效果。究其原因,他们并未真正看到教学理念在和他们所处环境相似条件下的应用,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同伴观察。
班杜拉认为同伴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班杜拉所说的同伴更多地是指周围的榜样。按照班杜拉的观点:如果能够在农村教师内部树立典型形象,因为所处的环境相似,教师们会更容易接受,也会更容易产生模仿的动机,能够达到榜样水平的效能感也就越高。
(2)名师工作室。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名师工作室”是教师拓展发展空间另一条可靠途径。以某一名师领衔,吸引当地青年教师自愿加入其中是名师工作室的普遍操作方式,这些教师通常都是教授同一科目,因为志同道合,有共同目标而凝聚在一起,讨论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经验:或互相观摩课堂,提出改进意见;或基于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或共同探讨承担教学科研项目等等。很多农村地区教师会对名师工作室望而生畏,觉得加入工作室的教师都是“名师”,不好意思主动加入,参与讨论。事实上,名师工作室是“家”的性质,在这个大家庭中,名师是作为家长存在的,他(她)依靠自己的魅力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大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提高,在不断地输入输出信息的过程中达到自我丰富。
农村教师参与名师工作室可以更加快捷地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名师工作室提供了一个同科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在其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有益于扩大对外交流的信息量和频率;作为同科教师,大家在一起讨论的问题会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教师们也更容易把握问题的实质,获得的成长就会快;除了能够学到可以直接用于教学改进的各种经验,和名师的交流更可以让青年教师获得成长的助推力,他们的博学广闻、高屋建瓴总能为其他教师的困惑指明解决的方向和途径。最重要的一点,名师对于其他教师的指引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更是一种人格的感召,名师对教育的热忱往往可以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从而使参与工作室的教师产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3)在线学习。由于地域、交通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能够拓展的农村地区教师实际发展空间有限,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利用互联网,拓展农村地区教师发展的虚拟空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不二之选。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在这里,你能找到你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网络构成了新的社会形态。
虽然现在各种“国培”和“省培”计划都有在线集中培训,但培训内容往往限于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完成作业、规定时段在线讨论这几种形式,培训时段结束后,教师便不再有兴趣进行在线学习。因此,在线培训的内容可以增加诸如“如何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源”“如何利用各种中文数据库”等内容,推荐各个学科优秀教学网站、论坛、QQ群、网络名师工作室等,如“教育在线(http://www.edu.eduol.cn)”、“天河部落(http://www.thij.edu.cn)”、窦桂梅工作室等,引导教师主动和动态资源建立联系,形成长期稳定的动态交流,以此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的虚拟发展空间。
3.完善学校制度,拓展精神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农村基础教育因为负载着农村人“学而优则进城”的未来诉求,应试性特点突出,不少学校唯分数论英雄,教师仅仅被作为教书的工具,基本没有多少教学的自主权,而且对于农村地区教师来说,评定职称的名额非常有限,职业上升的空间很小。很多农村地区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了对教学的热忱,得过且过。要改变这种现状,增大农村地区教师教育生命的张力,就需要提升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拓展教师的精神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的辛涛教授曾经在北京各类中小学中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制度的完整性、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风气、教师关系、师生关系等六类学校因素与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学校风气、师生关系和教育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等三因素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独立的、显著的影响;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学校的支持系统和制度的完整性等三类学校因素与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要提升农村教师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改变学校的评价制度。现在很多农村学校实行的以学生分数为标准的奖惩评价是一种功利性评价,这种评价制度使老师非常被动。教师作为一种教育人的职业,工作的对象本身具有复杂性,工作的效果也具有多因素性,单纯地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太过狭隘。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变这种评价制度,把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待,从生命出发关注教师的身心发展。适当降低学生考试分数在评价教师时的权重,同时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专业智能和专业服务精神,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专业发展意识的强弱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完善学校制度,改善学校风气,努力营造平等的对话环境,让教师在学校有话语权,能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让教师能够获得归属感。增加农村地区教师职称晋升的途径,只有能看到未来发展空间时,教师才会有较强的教学效能。完善制度,拓展教师的精神空间是最高目标。
[1]肖正德.促进生态取向下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0-05-04.
[2]茹荣芳.文化生态取向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7).
[3]李晶晶.生态取向的海南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切适性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
[4]王宪平,唐玉光.时空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06(9).
[5]陈向阳.论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生态重构[J].中小学校长,2009(9).
(本文是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生态取向的海南省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研究”基金项目(HNSK14—98)成果之一)
李晶晶,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物理教学论,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