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成全人”的教育活动
——在2016年海南省第八届书香节全民阅读推广论坛上的讲话

2016-03-01 08:23海南中学马向阳
新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熊十力黄侃读书

□ 海南中学 马向阳



阅读:“成全人”的教育活动
——在2016年海南省第八届书香节全民阅读推广论坛上的讲话

□ 海南中学 马向阳

非常感谢省文体厅、教育厅和书香节组委会的各位领导,非常感谢凤凰出版发行集团和《新教育》杂志社的同志们,组织举办此次书香节论坛,玉成美事。

昨天晚上,有幸邀请到王余光教授和徐雁教授,到我们学校举行了两场阅读报告,深受师生欢迎。今天网页上和微信号上均有大量的报道和转载,两位教授讲得很精彩。对于我个人来说,其主要收获,概括起来有两句话:一句是“聆听报告两场,如老饕之获大餐”;另一句是“得到签书数册,似饮者之得佳酿”。不亦快哉!

王余光教授说,阅读是很个人的、个体的、私密的事情,现在公开来讲,感觉有点不正常。其实,阅读也是个人、家庭、学校和单位里的事情,现在需要我们来推广,也有点不正常。这种不正常,反映出了我们社会的不正常。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阅读竟然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想一想,或者对比一下,确实社会发展了,经济发展了,现在是大数据、云平台、信息化、互联网+的时代,但我们扪心自问一下,从文化传承方面,我们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

我们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喜欢读书。那么,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读书?学生为什么不读书?我们必须要认真反思一下。因为我们做家长的不读书,我们做老师的不读书。老师为什么不读书?因为校长不读书,局长不读书。好吧,让阅读从校长开始,从教师开始。我先讲一下学校阅读,我在海口一中当了8年校长,在海南中学当了6年校长。无论在哪里,我都是校园阅读的极力推行者,采取的是两个措施:行政干预和物质激励。行政干预是通过下发文件和评比优秀;物质激励是在每学年给老师送张新华书店的购书卡,只能买书,包括退休的老师,哪怕他们给孙子买本《唐诗三百首》也好啊。

最近两年,海南中学在文化建设方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阅读从改变环境开始”。我们在学校里做了一个调研: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读书?图书馆为什么经常门可罗雀。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书读,每年对图书馆的投资才十几万块钱,几千个学生,每人轮不到一本新书;第二,环境太差。我们知道,海南在4月份之后,10月份之前,温度很高,图书馆里只有几台电扇,室内温度高达40度,谁愿意进去读书?于是,我们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为阅览室装置空调,改变阅读环境;申请专项购书经费,装备图书馆。把硬的固定的座位,变成软的可移动的座位,屏风一拉,就可以变成读书交流与分享的小空间。今后,我们还想改造出一个茶吧或咖啡厅出来,孩子们也可以享受这样美好的环境和读书生活。

不仅要改变环境,重要是要改变思想观念。从上学期开始,我们通过阅读推广专家、家长、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给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书单;每个班装备一个书柜,每个书柜里配备200本新书。阅读一年之后,再送还图书馆入库。等新的图书购置来了,还是先装备班级。有人说书丢了怎么办?我们觉得没有关系,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丢失,还增多了,有的同学还把自己的书带来了,向同伴推荐。即使丢了也没关系,学生能拿走,说明学生在阅读,只要他爱读书,喜欢读书,我觉得没什么大的问题。

4月25号,《海南周刊》推出了一篇文章,:“书痴”校长的不亦快哉》,写的就是我。《中国教师报》4月27日在文化专版头条,也刊发了该报编辑部主任白宏太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作《“书痴”马向阳》。说明我是一个读书人,并且达到了一定境界。扪心自问,我觉得对得起这个称号。1979年我考上大学后,留给堂兄弟的是两箱书,包括近100多本连环画;1983年我大学毕业,到单位报到时,我托运了380多公斤书,当时到单位报到有派遣费,发给我的派遣费不够用,后来还给我追加了一些。在原单位工作11年之后,1994年夏天,过河过江过海,来到海南工作,我当时托运了60箱图书。弹指之间,到海南已经22年了。我的书房里已经有了13000册图书。我的书房叫“明斋”,在海口基础教育界,有个说法是“到明斋喝下午茶”。如果没有到“明斋”喝过下午茶,他们就说你还算不上文化人。当然,这是玩笑话。

阅读有两类,一是学术性阅读,说得浅白一些就是功利性阅读。通过这种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另一种是闲适性阅读,通过这种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改变我们的性情,提升我们的气质。

如何开展阅读呢?首先是“精读和略读相结合”。什么是“略读”?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懂得略读,掌握略读的技能,当然也很重要。因为,略读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心胸和眼光。试想,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吸纳一本书的精华、精髓与要义,是多么不容易!是可以体现出阅读者的境界和眼光的。当然对于经典著作和文献,我们提倡要精读。什么是“精读”呢?在这里,我们分享一个故事。1926年,青年学子陆宗达拜国学大师黄侃先生为师,行过拜师礼后,黄侃一个字也没有讲,只递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次见面时,黄侃翻了翻那本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说完便将书扔在了书堆上。第三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划得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看得很破旧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黄侃说:“标点三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于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不用总翻这书了。”这才给陆宗达讲起学来。后来,陆宗达成为了我国现代训诂学的泰斗。他曾回忆说:“就是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一般。”我认为,这个就是精读。

其次,“借鉴与批判相结合”。我年少时血气方刚,眼界很高,其实是眼高手低,看什么书都看不进去,总是带着挑剔的甚至批判的眼光去看别人的书。其实,真正的读书人是要读出书的好来,才能进入这本书中,得其精华要义。这里,再来与大家分享一则故事。大概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青年学者徐复观先生,去拜见熊十力先生,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先生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先生面露不悦,说:“你并没有读懂,再读。”过了些时候,徐复观再见到熊十力先生,报告《读通鉴论》已读完。熊十力先生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讲了许多批评的意见。熊十力先生还未听完就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接着就以《读通鉴论》为例,说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并进而责问道:“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是太没有出息!”多年之后,徐复观回忆起这一番痛骂,说道:“这一骂,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起死回生的棒喝。不仅如此,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棒喝!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回想我个人也是如此,年少时期,亦多有疏狂之举,臧否人物,口无遮拦;如今年过半百,嚼透黄连,便知人生苦短,学海无涯,片言只语,往往呕血得来,实属不易,故敬惜字纸,已成习惯。

第三,是“读书和行走相结合”。第四,就是“读书与写作相结合”。在我的体验中,有目的地行走,就是深层次的阅读。范文澜先生说过,“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比如我个人,为了写《传颂千秋是读书》这本书,就是李清照评传,我从李清照的出生地走起,山东章丘、河南开封,一直到南京、杭州、金华、衢州、绍兴,然后再回到杭州……沿着李清照一生中生存、生活与逃亡的路线,整整走了一遍,收集了许许多多的资料。还记得,我为了研究陈寅恪先生的著作,我把陈氏家族三代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江西故居、以及北京、长沙、凤凰、南京、庐山松门别墅,还有杭州九溪十八涧的陈散原父子之墓、陈寅恪先生最后的安葬之地——庐山植物园全部走了一遍。为了读懂读透傅斯年先生的著作,我利用到台湾出访的机会——当时行程上没有安排—我临时申请到台湾大学特意去拜谒傅园,瞻望傅钟,我想在傅斯年先生的墓前肃立一会儿,表示我的哀悼之情。列举这些事例,意思是说,有目的地行走其实就是深层次的阅读,在行走的过程中,应能够和大师们的步履一致,能够感应一下大师们的心律的节奏,能够吸纳一番大师们的文化气息,对于我们这些后来人来说,其心胸、气度、性情、涵养等,都会给予很好的净化和陶冶作用的。当然,阅读不仅仅只为了修养身心,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新的文化。10多年来,我先后参与编著出版或独立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多解辞典》、《遥远的啸声》、《渐远的风雅》、《明斋读书记》等学术与文化类著作,就是践行我的这一观点的证明。

最后,我朗读一段文字,来结束我的发言:

2014年4月20日,世界知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辞世了。作家已去,作品永存。很想找来《百年孤独》再读一读,借以平息心中的伤感,但遍寻无着。百无聊赖之际,忽听手机一阵响动,原来是远在外地求学的儿子发来的微信消息,打开一看,信里写道:“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20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这正是《百年孤独》开篇的一段文字。原来,儿子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位世纪伟人的纪念。读着儿子的微信,我的心里是温馨而欣慰的。因为我知道,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注定是一个性情向善的孩子,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孩子,是一个趣味高雅的孩子,也是一个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孩子。

向大家朗读这一段文字,就是说在我的家庭中,阅读经典,浸润身心,已经有所延续,有所传承。我时常想,我们的父辈们,终其一生,勤勉劳作,呕心沥血,默默奉献,耕读持家,以清正之人品,铸造了清白之家风,已经无愧于他们的时代,无憾于他们的人生。我们这一辈人,正在沉潜心志,远离喧嚣,扎实做事,诚实做人,诗书遣怀,不负时代。我们期望着,在祖辈与父辈们的潜移默化与言传身教之下,我们的子孙辈们,也能够读书明理,向学向善,健全人性,健康成长,摒弃功利,放开眼光,积极构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创造高品质、高情趣的生活!

猜你喜欢
熊十力黄侃读书
熊十力與勉仁書院
黄侃的痴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熊十力基于公羊三世说的现代政治论述
四位文学巨人的母亲
谈钱的友情才是真友情
狠,有时是一种爱
我们一起读书吧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