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中心幼儿园 潘忠妹
基于组团联动式课例研究的实践探索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中心幼儿园 潘忠妹
园本教研是提高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但教师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却大有讲究。为了改变“单兵作战”的惯常做法,创造教师间互助合作、切磋交流的教研氛围,我们尝试开展了组团联动式课例研究,通过组团合作教研,构建学习共同体,达成教师互助互促、共同成长的目的。
组团联动式 园本教研 专家助力指导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组团联动式课例研究”成为我园校本教研的一大亮点特色,初步构建了“团队日常教研——全园集中研讨——专家助力指导”的多层次的研究阶梯,研训实效明显增强。下面以我园开展的“优化语言教学活动,提高师幼语言素养”主题研训为例,截取三个层面进行组团联动教研的片段回放。我们组团联动式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三个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围绕校本教研重点,研究团队自由选择教研主题和活动领域,完成选课、磨课、示课、说课、评课的一系列教研过程,最后由团队展示课例研究成果,其中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评课,既分工又合作。其基本的要求是:
1.团队成员的选择坚持“异质组团,优势互补”的原则,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需要相互选择,自由组合成三人团队,并由其成员推选团队组长。
2.团队教研过程中不先确定分工,而采用“轮换角色,滚动跟进”的方式,通过集体选课、人人试教、择优分工的方式进行。
3.年段组根据教师需求确定教研项目和主题,制订具体的方案,各团队围绕确定的项目和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教学研讨,力求研出深度和广度。
4.定期展示团队的研磨成果。要求团队每月推出一个课例在年段组内展示,展示时也明确分工,一人课前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课后点评。每次课例展示,园领导和其他团队都全程观摩,并进行现场交流和评价。
片段1:团队日常研课。(大班朱、邱、顾三人团队研究语言活动《老鼠嫁女》时的片段)
朱老师:故事中鼠爸爸与太阳、乌云、风、墙的四段对话结构相似,重复性强。刚才每段都进行分角色练习对话,我觉得有点机械,后两段是否可以要求幼儿连起来完整表述?这样也能体现语言练习的层次性……
顾老师:这个主意我赞同,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应更完整有序……另外,我觉得提问还需更严谨,比如在梳理故事内容时——“鼠爸爸分别找到了谁?”幼儿的回答很零碎,教师应及时跟进,比如“谁能一口气按顺序说出来?”这样补充提问更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水平。
邱老师:我觉得刚才幼儿对故事中“一物降一物,到底谁最厉害”的理解比较模糊,这个环节的提问、引导还要调整,小结语还可以更精练些……
朱老师:是的,这个环节应该还要细细梳理一下……
片段2:全园集中研讨。(大班徐、俞、陶三人小组在全园展示了语言活动《守株待兔》后,大家互动交流时的片段)
杨老师(年段组长):我认为大班学习成语故事,选材合适,教学流程设计清晰。但我感觉,本课的重点放在成语寓意的理解上,似乎更倾向于社会领域,而幼儿语言的习得反而不够。你们觉得呢?
俞老师:我们在试教时也一直想,成语故事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所以我们都在围绕寓意设计问题,比如“农夫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你觉得农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徐老师:是的,这个活动的重点在说理,但作为语言活动我感觉有点缺乏语言味,这可能是这个成语的特点决定的吧?
沈老师(业务园长):请大家翻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看看大班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然后思考一下,今天的成语故事教学中,除了要理解寓意,还可以怎样发展幼儿的语言?怎么让这个语言活动体现更多的语言特质?
徐老师:《指南》目标中大班要求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我想我们应该在幼儿欣赏完动画片后,让幼儿来说一说守株待兔的故事,训练幼儿讲述的能力,或者让幼儿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锻炼幼儿概括地讲一件事情的能力……
片段3:专家助力指导。(在总结阶段,我们要求每个年段推荐出一个优秀三人团队,在全园进行典型展示。大班徐、俞、陶三人小组展示了语言活动《小苍蝇借尾巴》后,与专家互动研讨的片段)
徐老师:我感觉今天的课上得太顺了,可能幼儿已经在家里听过这个故事了,我觉得今天所有的问题对幼儿都没有什么挑战……
俞老师:今天的活动,主要抓住不同角色的对话进行语言训练,因为对话结构相似,确实缺乏挑战性。我觉得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语言提升还是不够的,但我不知道怎么去调整。
专家杨老师:今天徐老师对故事内涵的解读还是比较到位的……其实,一个经典的故事,往往蕴含着很多教育价值,我们一定要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创新……
徐老师:杨老师,其实我在备课中曾思考过,这个故事也是学习如何拒绝别人的好素材。小鱼、小虾、松鼠、啄木鸟、老牛都不借尾巴给小苍蝇,但他们拒绝的方式并不一样,前面四种动物是用语言直接告诉小苍蝇不能借,而老牛资格最老,它先不理睬,再用行动让小苍蝇领教了老牛尾巴的用处,让人印象深刻。
专家杨老师:对呀!这就是你对文本深入解读后的创见!这个点很有价值啊,为什么不在课堂上提出来?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苍蝇的礼貌和它不气馁不放弃的执著精神上。但你能反过来从5个动物拒绝苍蝇的方式中挖掘到教育价值,这就是教师理解教材、解读教材的能力,我们要有独具慧眼的能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精彩。
以“三人合作”为特征的组团联动研究,突破了单人选课上课的模式,以教师“共同的愿景”自然构建了一个个小而精的“研究共同体”。组内教师虽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基于平等、协作的基础,将个人的“思”和“研”融入到共同体之中,对教研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过多要求,因此普适性更强,教研形式更灵动。同时,每个教师在过程中齐心协力,无怨无悔地真诚相帮,又毫不留情地坦率批评,共同经历一次次合作备课、听课、议课,一次次研磨完善,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团队中自由呼吸,并迸发出思维碰撞的教研火花。从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到目标定位,再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策略的运用等,都要反反复复地推敲;经历着“遇到困惑——反思探究——互助分享——获得成功”的过程,真正把课例研究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团队教研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研究增值的目的,也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阅历不同,教育观念和方法也不同,所以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互助与合作,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团队教研变以往教师的“单枪匹马”为“三人同行”,这就充分整合、利用了园内不同教师的资源,所以研究力显著增强。
同时,尽管研究主题是统一的,目标也是共同的,但从“三人团队小联动”,到“全园参与大联动”,再到“专家助力的内外联动”,由于参与人的不一样,其研究层次、研究方式、关注内容也不一样,自然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呈现了“多元联动,共学共研”的良好态势,在研究过程中所生成的巨大信息,让参与的人共享丰富的研究资源,点燃了教育的智慧。
课例研究正是基于教师每天都在面对的真实的教学活动,把研究重点定位在让每个教师走出困惑,聚焦问题,从“会教”到“能教”再到“优教”,满足教师的需求,提升活动的成效。
我们的三人团队教研,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和研究任务,更有集中的教育成果展示。由三人分工合作,共同诠释这个课例(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评课),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观摩评价。三轮课例展示后,还要推荐优秀小组进行典型展示。这种任务驱动下的草根研究,使每个人都不敢懈怠,大家为了教学的有效和团队的荣誉而全身心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团队成员边学、边思、边行,在“研究共同体”中对话分享,创造新知识、新方法,寻找新策略。
一个个生动的课例,折射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独特理解,更凝聚着团队共同学习、研磨的智慧,绽放了教研的精彩,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