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沈平华
我的“三标课堂”三步曲
——《真想不到》一节作文课的教学感悟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沈平华
4月25日那天,我非常意外地接到了一份邀请函,广东中山要搞一次“三标课堂"展示研讨活动,邀我前往上课。起初我稀里糊涂,后来和海南的李社长通了电话,才知道,去年我在上海淞江上的一节作文课《真想不到》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所以这次想邀我去上一节示范课。可是“三标课堂”,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百度了一下,“三标课堂”即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注重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一节课大部分时间要让对子、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只花少量的时间精讲点拨。
这样行吗?
我已执教二十多年,有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成绩也经常名列前茅。欣喜之余也迷茫,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课堂教学理念、模式,一变再变,真是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心中渴望找到教学的真谛,不再折腾,总是在想什么时候能回到教学的本源,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让课堂轻松、愉悦、高效快乐。三标课堂突然闯入,我本能地怀疑,又是玩概念吧!
我,一个无名小卒,参加这样高大上的活动,有些底气不足,再加上这样的教学理念……出发点似乎很美好,但具体实践起来可行吗?对子、小组合作探究,多年前吹过一阵风,但后来在我们这里的语文课堂几乎销声匿迹了。要我去上,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上好。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社长,李社长鼓励我要尝试,并用翔实的数据向我介绍了三标课堂目前取得的成绩和影响,最后他说三标课堂的创始人孟国泰教授会亲自指导我如何上三标课。听了李社长的劝勉,我勉强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我把上海上课时的教案拿出来,改成三标课堂的导案。格式、流程都不一样,改了再改,直至自己感觉差不多了,才发给孟教授。孟教授让我彻底转变观念,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把学习的时间大量地给予学生,指出了我导案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让我继续修改。于是,我在教授的点拨下再次修改,然后再发给教授,前后改了六次,才最终定型。
但毕竟是纸上谈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我心存疑虑。
5月19日上午展示,活动在中山如期举行。孟教授先作了《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的报告。完了,他把班级分成若干对子和小组,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流程,演示了一遍。接着,我开始授课。
这是一节四年级的习作课,题目是:气球会破吗?我设置的目标是学生运用“视觉、听觉、心觉”来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自己当时的心情,并细致地描绘出来。如何达成目标呢?我设计了两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去达成目标。第一个任务:仔细观察学生砸气球的过程,注意学生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自己当时的心情,然后写下来。
我让另一位男生砸气球,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表演完,同学们拿起笔在纸上沙沙地写起来。写得差不多了,老师鼓励一位写得较差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给全班听,然后对子合作评议这份习作,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对子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高声争论,有的揣摩动作;对子讨论完了就把讨论成果向组长汇报,组长总结,展示陈述。同学们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迪,明白了自己在观察中忽略的一些地方。学生交流完了,老师在观察学情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提示孩子们还有忽略的地方,并且告诉孩子们发现的方法,即“三觉”观察法,指引孩子们自己去发现。
第二个任务:运用“三觉”观察法,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自己当时的心情,然后讨论,最后写下来。
第二次砸气球,老师亲自出马,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观察,老师大喊一声,拳头砸了下去,“砰”的一声气球弹了出去,没有破。
因为运用“三觉”观察,孩子们的收获很多,对子的讨论更热烈了;讨论完了,孩子们潜心写作,以至于一段时间过后,我让他们停下来,不少学生还不乐意呢。二次观察后的写作,孩子们踊跃交流,精彩纷呈。我特别选取了开始那位写得差的学生的习作,让他读自己的习作。他的进步很大,动作、心理描写细腻多了,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后续,同学们纷纷请求展示自己的习作,我满足了他们,我要做的,就是倾听、发现、表扬和偶尔的点拨。孩子们被唤醒了,生动的语言,新奇的想象,童稚的心灵,那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生命的鲜活。我也被孩子们的学习潜力震撼了,之前我的确低估了孩子。我深深感到:信任孩子,让他们自主,他们将还给你精彩!
这节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这让我欣慰,但三标课堂赋予课堂、赋予生命的活力更让我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