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民营报纸在国统区的发展策略研究

2016-03-01 01:37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系辽宁锦州121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统区发展策略

刘 甜(渤海大学 文学院新闻学系,辽宁 锦州 121000)



抗战初期民营报纸在国统区的发展策略研究

刘 甜
(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系,辽宁锦州121000)

摘 要:抗战初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处于战火之中,国内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全民族抗战的大局,在国统区采取了相对民主的新闻检查措施。民营报纸面对国民党抗战初期的新闻检查,通过转变报道方针、报道内容、经营管理方式和加大对人才的招揽等不同的发展策略,以期能在战争环境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抗战初期;民营报纸;国统区;新闻政策;发展策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一直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这段时期被称为抗日战争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民营报纸面对国民党所实施的新闻检查措施,采取了与之相对应的发展策略。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采取的新闻政策

早在1928年,国民党当局就颁布了《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的条例》三个条例,奠定了其新闻检查制度的基础。从1932年起,国民党当局变此前的出版后审查为出版前审查。为了进一步控制新闻界,国民政府发布了《敦睦邦交令》,规定“凡以文字图画或演说为反日宣传者,处以妨害邦交罪”,[1]从根本上取缔了一切抗日言论。

但是随着日本不断的侵略,国难日亟,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受到了舆论的谴责,连《中央日报》也开始批评严苛的新闻政策“把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一切生机都斩完了”。鉴于此,国民政府的新闻政策开始做出若干积极转变。同年12月10日,国民政府通令保障正当舆论,西安事变之后明令废止了《敦睦邦交令》等,1937年2月宣布开放言论。在这种背景下,《修正出版法》再度修订时,国民政府容纳了新闻界的部分意见,如取消了资本来源,降低了罚金额度,将出版品核准发行的权限由县政府或社会局变为省政府或隶属于行政院之市政府,对出版品的处罚亦须经由上级官署核准后方可执行。虽然对出版发行有诸多限制,但是许多条款并未真正实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国民党在较大程度上放松了对进步文化的控制。抗战爆发后,国难当头,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国共再度合作。在此背景下,国民党的文化政策放松不少,在较大程度上停止了对抗战言论的禁锢和压制。按照国民党战时基本国策的《抗战建国纲领》规定,“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予以合法之充分保障”。[2]它表示了对人民的民主权利一定的宽容和尊重。

这一系列的举动证明,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新闻政策整体上是民主宽松的。

二、抗战初期民营报纸采取的发展策略

抗战初期,在国统区国民党采取的新闻政策相对宽松,对于报纸的检查并不严苛,保证了报纸相对的言论自由,因此此时的民营报纸的发展策略更多的是针对抗日救亡以及如何使自身在战争环境中生存。

(一)民营报纸的报道方针转变为宣传抗日救亡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因为中日国力的悬殊以及不敢真正动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抗日力量,所以面对日本步步入侵,采取了隐忍、保守、有限的民族主义动员策略。面对日本战争威胁和国内高涨的抗日热情,蒋汪政权以“安内”回避抗日问题,以妥协、限制抗日舆论方式避免刺激日本挑起事端,将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的时间尽量往后拖延。国民政府的抗日态度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此时的民营报纸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发展,将报道方针转变为呼吁团结抗战,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报纸的宣传作用。《新民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战争一触即发时,面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在社论中公开呼吁:“由九一八迄今,六年于兹矣!和平解决之迷梦已醒。吾人平素之信念为何?第一为抗战!第二为抗战!第三仍为抗战!”[3]《大公报》在七七事变之后,完全转变了自己的报道方针,指出今后“全国军人一致的在蒋委员长统率之下,一心抗战,不知其他”。[4]一时间,民营报纸响应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开始大力呼吁抗日救亡。

(二)民营报纸报道内容转变为以宣传抗战和报道与战争时局相关的新闻为主

抗战全面爆发之初,前方抗日将士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但是后方的老百姓却非常的冷淡,因为他们很难获得前方信息;而在前方,抗日将士除需要物质供应之外,对于精神食粮的需求尤为殷切。可是前后方的消息经常隔绝。这时就需要新闻界密切配合军事战线的抗日武装斗争,为全民族抗战的有序进行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重要作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范长江就以《大公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到冀北、察南、晋北前线采访,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时通讯,使后方群众及时了解了战争情况。1938年3月24日,《大公报》还发表社评说:“这次抗战,是一个全面的持久战,绝非短时所能解决。”[4]以这篇社评的发表为标志,《大公报》高举起了“全面持久抗战”的旗帜,并为此竭力宣传,尽声呐喊。这就为群众及时分析了战局,使群众做好了心理准备。

战争中,民营报纸在报道内容上转变了以前发布的更多是与国家大事无关的内容的情况,更多发布的是与战争时局相关的以及群众关心的内容,并且通过舆论对群众进行引导,为战争的胜利起到宣传作用。

(三)民营报纸在经营管理方面转为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使报纸走上企业化经营发展的道路

民营报纸的性质决定了其经营管理方式。作为党派报纸,都会有政府资助资金,保证报社的正常运转,相对来说不会为生存发愁。而民营报纸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广告和发行收入,报社的经营管理直接决定了其是否会有更多的广告和发行量。因此,民营报纸十分重视自身经营管理方式的改进,以使报社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1937年7月,《新民报》报社集资五万元依法成立了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陈铭德任总经理,邓季惺任经

理,使报社走上了企业化发展的道路,重视广告,广告经常与新闻、副刊平分秋色。1937年,新记《大公报》成立大公报股份有限公司,也使报社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另外,《时事新报》也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告经营上展示自身的特点,又因为有孔祥熙作后盾,其财政部的所有公告都以广告形式刊登于报,所以说广告收入比较稳定。

(四)民营报纸社会功能实现了由私人言论机关到公共宣传机关的转变

近代民营报纸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文人论政”,报人借助报纸参与政治,干预社会,实现“言论报国”的梦想。他们的目的在于救国救亡,富国强民,追求独立的新闻舆论,最终的理想是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他们希望独立言论,站在中立公正的立场上,针砭时弊,议论国政,引导舆论,体现报人独立的精神境界。而且报纸要超党派,敢言政治,反映民众的呼声,成为民众的喉舌。许多民营报人都用此思想实现报国追求。张季鸾也曾说:“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5]因此,可以说民营报纸具有“自由主义职业报刊”思想,是报人个人的言论机关,更多的是强调他们的独立精神。

虽然抗战之后民营报纸基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报国”理想更为明显,但是“文人论政”稍稍出现了变化。正如张季鸾所说的,“在这抗战时期,一切私人的事业,精神上都应认为国家所有”,“本来信仰自由主义的报业,到此时乃根本变更了性质。就是抗战以来的内地报纸,仅为着一种任务而存在,而努力,这就是为抗战建国而宣传。所以现在的报,已不是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私人言论机关,而都是受着政府严格管控的公共宣传机关”。[5]相应地,报纸的功能转而以宣传为主。

(五)民营报纸加大对人才的招揽,倚重人才,延揽名流

由于战争,许多文化人、社会名流纷纷到内地避难,民营报纸借此机会也招揽到各色人才。《新民报》聘请了当时报界的知名人士“三张一赵”,即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同时为留住人才还赠予张恨水等人报社股份。在抗战时期,《大公报》的人才阵容也很强大,著名的有记者范长江、孟秋江、萧乾,海外特派员张高峰、朱启平等。他们的战地通讯非常有名。另外,还有名记者子冈、高集、徐盈等。《时事新报》则聘请张友渔、孙起孟任主笔,聘请陈翰伯等人为编辑。《新蜀报》亦有金满成、刘尊棋等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的加入,使得民营报纸的内容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销量不断上升。

正是民营报纸在抗战初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其很快在战火中立稳脚跟,并出现了出版勃兴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娜.南京国民政府出版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11-12.

[2]倪延年.民国新闻史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4.

[3]杨雪梅.陈铭德、邓季惺与《新民报》[M].中华书局,2008:153.

[4]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5.

[5]王润泽.张季鸾与《大公报》[M].中华书局,2008:119,151.

作者简介:刘甜(1989—),女,山东德州人,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054-01

猜你喜欢
国统区发展策略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还原真实的国统区小说
——近二十年国统区小说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