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版人民币舆情事件解读

2016-05-23 09:15成都火线舆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收藏界舆情大众

陈 凯(成都火线舆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错版人民币舆情事件解读

陈 凯
(成都火线舆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摘 要:在本次新版人民币发行前后,有关错版人民币的新闻非常活跃,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网络上形成了两波舆情热潮,而这种官方无定论,民间有高价、无市场的“特殊”人民币又为何会引发舆情事件呢?笔者试从新闻传播的数据入手,分析“错版人民币”引发舆情热事件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错版人民币;新闻;舆情

2015年11月12日,央行发行了新版百元大钞。笔者观察到,在新版人民币发行的前后,因人民币本身的“瑕疵”,也就是错版币引发了媒体极大的关注热情,并且在事件发展中出现了反复的现象,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舆情事件。

一、“错版人民币”舆情事件解读

笔者利用百度引擎对公开数据进行整理发现,2015年全年对“错版人民币”报道共有8513篇,平均每天23.3篇。相对于每天泛滥的新闻量来说,这个数据未免太少。不过,当笔者将“错版人民币”与“百万”进行组合搜索时,全年的相关新闻共有6810篇,占“错版人民币”新闻总量的80.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错版人民币的新闻都在以“价值百万”为噱头。对大众来说,这无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加上“钱”本身具有的敏感性,舆情迅速传播开来。如果再考虑对错版币的不同称呼,如“错版百元大钞”、“百元错版币”等,这些类似的说法在大众心中形成的印象与“错版人民币”完全相同,在新闻传播效果上会形成合力,所以真实的传播效果远非笔者收集的数据所能展现。

对大众来说,每个人都能接触人民币,而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人民币便有可能瞬间升值几千倍甚至几万倍。低门槛、无投入、高回报,这自然引发很多人对财富的梦想,自发地对此信息进行传播。由此而形成了包括大众媒介、自媒体、人际传播等多个传播渠道在内的立体传播网,一股汹涌的舆情传播潮流袭来,并引导着大众的意识。

二、错版人民币新闻走势分析

对于错版人民币,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错版币是指设计上或母版雕刻上的错误,印刷流程中的漏印不属于错版。”[1]如果真的有错版币,那应该有许多类似的错版人民币大量出现才对。不过,“目前世界上还无法定论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的错版币,所以残次品也算错版币。”[2]

笔者通过百度高级搜索关键词“错版人民币”,得出2015年有关错版币的新闻走势图。针对上图,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数据发生突变的六月、七月为舆情的爆发期,而在此之前的几个月是数据舆情的发酵期,错版人民币的说法在收藏界一直都有,只是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小。八月、九月、十月为舆情回落期,在十一月、十二月出现了舆情传播的反复,其后舆情会再次回落进入长尾效应之中,也可能有多次反复。

从数据中我们能发现前五个月中新闻量都极少,除一月份超过100篇外,其余月份都不超过60篇,我们可以将前五个月的舆情数据作为错版人民币原有影响力与其他月份进行参照对比。从六月份开始,新闻量出现的涨跌变化十分明显,而这似乎并不能用偶然来解释,在这个时间里,最直观的外界因素便是股市大量财富蒸发,其他投资方式受到关注,错版人民币也成为大众寄托财富梦的渠道之一。当然,这并不能排除有人为故意引导的因素。八月份的新闻量较七月份大幅下滑,并在随后的两个月进一步滑落到300篇左右。笔者发现在这段时间里,央行宣布要发行新版人民币,并有一些媒体自发揭露号称价值百万的错币实际有价无市,这对“错版人民币”的传播形成一定冲击,使得新闻量迅速下滑。不过在新版百元大钞发行后不久,大众发现“土豪金”版人民币中存在“疑似”错版人民币,媒体又一次对此聚焦,将快要淡出大众视野的错版人民币,以新版错币的样子拉回到大众传播渠道中,使得在十一月新版人民币发行后,新闻量较前一月暴增4.9倍,在十二月份更是达到了全年的最高点。由此可见,错版人民币的受众市场非常大,公众与媒体的交互活动也很频繁。

三、错版人民币舆情传播的背后因素

(一)收藏界

在新闻搜索中笔者发现,错版人民币虽然被热炒,但因此受益的人并不多,很多的情况是错版人民币有价无市。笔者利用百度高级搜索统计发现,2015年前十一个月,报道“错版人民币”“有价无市”的新闻有566篇,充分揭露了价值百万的错版人民币只闻其名、未见其实。笔者通过分析新闻发现,对错版人民币价值的解释权在收藏界,而要将其变现则需要拍卖,但拍卖需要交押金与活动经费,而至于能否拍卖成功却不能保证,大众借“错版币”发财的梦最终破灭。错版人民币舆情事件在利益链上将始作俑者指向了收藏界,也就是他们从一开始营造舆情环境,推动事件发展。

(二)新闻媒介

新闻媒体在舆情的发展期与反复期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借着固有话题,利用大众对收藏价值的认可进行传播,新闻媒体在整个舆情事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舆情发展的初期,有关错版币的新闻最初只是在某些影响力十分微小的网站中流传,从2015年前五个月里为数不多的新闻量上也能证明。不过,当此类新闻被影响力较大的网站转载,特别是被传统媒体传播后,舆情便开始爆发。

本次事件便是由“很多年前一张错版币保留至今值很多钱”等相似新闻引发。纵观舆情发展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个例新闻大量出现,引发同类事件新闻被集中报道,接着大众对此产生共鸣后积极参与,使相似事件大量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然后舆情在持续传播中开始失控。由于错误产生的错版人民币,被大众媒介错误地放大,这不能不说是对传播资源的滥用。而在新版人民币发行后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大量因微小差异而出现的、所谓的“错版人民币”占据了大量的传播资源,这种无意义的信息大量传播,加重了舆情传播的无序性,使得舆情走向更加难以控制,大众的自发式传播在舆情中渐渐成为主导地位。

(三)以央行为首的银行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币就是央行的产品,所以无论收藏界怎样界定错版币及其价值,对央行来说都是自己的“失误”造成残次品,民间对错版人民币的追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央行的嘲讽。在本次舆情传播过程中,以央行为首的银行系统无意中也成了这次舆情爆发的重要推手之一。不过也应当承认,央行似乎也有阻止“错版人民币”舆情爆发的意图。从舆情走势图上我们能看到,六月、七月大量出现错版人民币的新闻,在之后的三个月是央行发布新版人民币的信息与错版币形成对冲之势,使得错版人民币的新闻量大为减少。虽然笔者不能确定央行在8月12日宣布发行新版百元大钞与错版币直接相关,但这样的消息一出现,八月份有关“错版人民币”的新闻量便大幅降低。但随着新版人民币的发行,出现的有关残次品或者疑似残次品的新闻又大量出现,使舆情出现了反复。

在舆情引导方面,不同新闻中出现的银行对此众口一词,称错版币“不影响流通”、“可以等值兑换”,这样的解释让抱有暴富梦想的大众不愿接受。并且,除了这样的解释外,更无再多的解释及处理办法,就给了民间舆论场很大的解释空间,使得本来对人民币最具发言权威的银行系统的舆情引导权旁落他人,银行作为信息发布的权威却在舆情事件中缺位,舆情被随意解读和利用。

四、结语

错版人民币是否真有价值有待商榷,但从曝出错版人民币的新闻量上来看,错版人民币数量并不少,“物以稀为贵”的说法随着新闻的传播、事例的增加,其合理性越来越低,但在舆情上,大众对错版人民币的追捧并没有减弱。而本次舆情爆发的根源在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众不劳而获又想一夜暴富的心理,借助人民币制造噱头。新闻媒介对传播资源的滥用,话语权威在舆情传播中的失位导致舆情成为当前的局面。如果其中任何一方能够有足够的自律与自省,错版人民币的舆情事件就不会爆发出来。

在舆情事件结束之后再观整个事件感觉如一场闹剧,错版币本身并无附加的价值,而在舆情事件中大众也并没有从中获益,却浪费了大量的传播资源,让大众对媒体的公信力更加质疑。同时,央行也会因发行残次人民币而成为一时笑柄。

参考文献:

[1][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79426.htm.

[2][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79426.htm.

作者简介:陈凯(1992—),男,河南商丘人,学士,毕业于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网络舆情分析师。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113-02

猜你喜欢
收藏界舆情大众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老挂历成为收藏界新宠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论胡也佛的绘画市场
消费舆情
艺术收藏的未来
舆情
舆情